社子島農民紀事:八十七歲李雲風,「這裡原本的事物都將消逝去」

文/照片:王麒愷

 

那一日下午,我來到延平北路九段的福德宮,巧遇每逢初十六的「犒軍會」,婦女們在廟裏的灶腳忙進忙出,有的忙著用桌布清理供桌,有的將料理好的菜餚端到供桌上,齊心協力的讓祭拜供桌愈來愈澎湃,而廟埕則坐著年紀更長的一輩,有的閒話家常,有的飲茶、飲米酒頭,這裡熱鬧得讓路過的人都忍不住轉過身探個幾眼,福德宮每個月總會這樣熱鬧個兩天,傍晚拜畢,居民會將肉菜擺設到大圓桌上,所有人一起圍著吃飯,從下午接力到傍晚的溫馨氣氛,可比過年。

img_8702在路邊的福德宮,在社子島問路絕對不能只問土地公廟怎麼走,因為社子島到處都是土地公廟。

img_8710福德宮內過去也有南管樂隊,只不過人老的老,逝的逝,如今有樂器但無人演奏了。

img_8692每個月初二、十六,延平北路九段福德宮固定的犒軍會。

img_8693大排場。

 

我在社子島跑了一陣子的田野,在福德宮的廟埕,我結識了一位老農民,伊的名字就好像是社子島的故事一樣,喚作李雲風。

李阿伯出生於1929年,他的前幾代從蘆洲搬來社子島上,住在淡水河畔一處,島上的人稱為「浮線」的地方。「浮線」這樣的地名,訴說著在兩河環抱下,由沙土累積而成的社子島浮現記,如今浮線的對岸已經是高樓林立的城市蘆洲,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風水輪流轉,李阿伯感嘆的說著,過去社子島因為果菜業而發達,當時候的蘆洲僅僅是處彈丸之地而已。

八十七歲的李阿伯依舊身體硬朗,平時都打赤腳出門(冬天就穿上鞋子),自菜園退休後的他在每日凌晨四點起床後,就會踩著「孔車(腳踏車)」四處找人開講,固定下午會到福德宮廟埕,每一回李阿伯看到我時總會說:「汝是那位念都市計畫的學生囝仔,最近台北市都市計畫的進度如何了?」,我總是驚訝的回覆:「阿伯,你的目色夭壽好!」,每一日下午,福德宮的廟埕總是坐滿七十、八十歲的老人家不足稀奇,李阿伯說:「正是因為社子島的空氣好,島上的居民才長壽。」

我跟著李阿伯,他騎孔車我在後步行追著,轉進延平北路九段的一條小徑裡,他引我來到他的菜園,小徑的另一端在過去提防還未興建之際,可以從菜園,直接望向淡水河另一端的蘆洲。

 

_dsf9959s李阿伯在社子島已經生活八十七個年頭。

img_8974阿伯等等我,騎慢一點啊!

img_8980李阿伯與他的菜園。

 

「四、五十年前,當時社子島的蔬果正對時,我們全家都要動員下田種菜,那時候會請人用犁阿尬將菜拖到萬大路的中央市場賣,那時候全台北市的果菜都來自社子島,直到高速公路蓋好後,在中南部中盤商的削價競爭下,在社子島種菜才開始沒落。」李阿伯說著,邊指著種植在菜園中的菠菜、芥蘭、白菜、紅蘿蔔。

談及開發案,李阿伯總是悲觀的說著:「這樣下去,這裡原本的事物都會消逝去」,每一次遇見李阿伯,他總要我清晨步行到社子島頭,在兩河交會之處感受一下那裡的空氣有多好:「開發之後還有這樣的條件嗎?市區很多老人家搬到二、三樓上住後,就很少下來了,很多都是死了之後好幾天才被發現,社子島的好在於,鄰居間能夠相互照應,全台北市有幾個地方像這樣?」李阿伯說著。

從菜園往基隆河一側望去,能夠看見關渡平原上的大屯山系,天頂緩緩移動的雲,讓穩靜的山脈照映出ㄧ明ㄧ暗的節奏。這鄰近一帶都是菜園,農人彎著腰照料著青江菜,社子島上總是這樣寧靜,寧靜得讓人在台北市感到不合時宜的鄉愁。

「這裡就像鳥巢一樣,年輕的一代如同燕子,每日出外市區工作,暗時,再飛回社子,一代又一代。」

李阿伯的談話樸質卻詩意的,道出都市聚落的宿命。

 

img_8986望過去,在過去還沒有堤防的時代,隔著淡水河,就是蘆洲了。

img_8996

 

 


王麒愷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阿愷之聲地下電台台長。

 

 

 

cc-by-nc-nd-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 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阿愷之聲地下電台台長。

One thought on “社子島農民紀事:八十七歲李雲風,「這裡原本的事物都將消逝去」

  1. 這就是台灣!政府只知道強奪百姓土地!不管在地人死活!講的話都比唱的好聽!這跟土匪強盜有不同嗎?市政府做什麼都對!有顧在地人的生活嗎!土匪市政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