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ân Tek-hôa(漢名陳德樺)
比利時的魯汶(Leuven)大學,校區內的校舍至少都有500年的歷史,走在校園裡,感受到的就是500年前的建築與空間配置,他們不會因為年久失修、樑柱斑駁拆掉舊建築,替換成現代化且便捷的教學大樓。
法國的諾曼地(Normandie)地區,80年屋齡的房子是最「年輕」的,屋齡愈久,房價愈高;諾曼地的傳統市場仍舊維持600年來的木造建物,沒有為了預防火災或空間有效利用等理由,而以水泥的室內多層建築取代。
九份老街每逢假日必定塞滿觀光人潮,道路狹窄又彎彎蹺蹺(khiau-khiau),如果為了吸納更多觀光人潮,把車道和老街截彎取直,甚至拓寬,再「社區營造」一下,改造成整齊畫一的店面,還能保有吸引人們前往的動力嗎?
淡水的老街街區的發展向來也是彎曲狹窄,在巷弄間穿梭,總能有意外的驚喜,無論是親切的居民、滿載故事的老店或是堆積著時光歲月痕跡的老建物,這就是淡水這個大台北地區西北角的城鎮,在歷史發展脈絡中形成的特殊城鎮氣味。
清水巖祖師廟的廟前酬神戲台,在戲台前的廟埕及階梯或站或坐著看戲,是淡水許多人成長的共同回憶。日前廟方已因「年久失修」拆除了戲台,管委會表示拆除後將拓建廟前廣場,「打造更寬敞廟前廣場,便於信眾出入、休憩,也能增添祖師爺莊嚴感」。
從榮記大厝看清水祖師廟與重建街。(圖片來源:李乾朗)
(照片來源:Seeing Image 影像行囊)
淡水當然不能停滯不前,但發展不是只是一味地將容納更多人潮、吸收更多人口作為優先的考量,也不該以經濟熱絡以及提升房地產價值作為遠景;所謂的人文資產,不只是保留老建物或文物,具體存在的人們的生活需求和慣常的作息記憶,才是人文資產最重要的內涵。否則,歐洲如巴黎等大城市的舊城區不是早該剷平,蓋滿高樓大廈了嗎?
即使活絡經濟的發展觀,也不能忽視了發展的最優先考慮,不是觀光客的方便,不是商業或房地產業者、建商的未來,在便捷生活的前提下,人性化的生活間以及共有的生活記憶不該全然為了「經濟發展」而被迫犧牲;淡水現有居民的生活環境以及經年累月累積而來的空間記憶與活動軌跡,不需要一直讓步給「繁榮發展的未來」。
民安歌仔劇團元宵節的謝神戲,是祖師廟戲台從我們的目光中消失前最後一場演出,然而消失的卻不僅僅是一座台灣少數僅存的廟前戲台。這也是淡水一直以來的命運,為了「未來的發展」,我們要被迫犧牲我們的生活步調與生存環境,一遍山坡地的樹林衛城為公園砍光了,一處草坪為了提升經濟變成了龐大的建築,角落裡的古老建物也一再在「發展」的大旗下被大樓或道路所取代。
這種加速「告別過去」的發展是我們所樂見的嗎?
清水巖祖師廟的廟前酬神戲台,在戲台前的廟埕及階梯或站或坐著看戲,是淡水許多人成長的共同回憶。(照片來源:Steven123)
淡水祖師廟戲台拆除後,今年端午節搭的臨時戲台(照片來源: Tân Tek-hôa )
淡江公共行政系畢業,原為新竹人,目前是淡水人。親子共學團領隊。自孩子出生後,過去對這個世界人事的許多困惑,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慢慢地看到問題的根源;於各公共空間帶共學,也慢慢地思索著公共空間與我們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對於公共空間,「人」到底是主體還是客體?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 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