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社區發展的想像與實踐:訪格蘭比四街社區土地信託基金會

文:張書豪

緣起

2016年夏天,英國著名藝術獎項「透納獎(Turner Prize)」得主,倫敦建築設計團隊Assemble兩位成員應邀來台參訪,苗栗苑裡社區發展組織「海線一家親」在與Assemble交流的過程中,對於團隊參與設計的利物浦格蘭比(Granby)社區計畫深感興趣。藉團隊成員九月赴英國留學的機會,實地走訪格蘭比社區,並拜訪地方組織「格蘭比四街社區土地信託(Granby Four Streets Community Land Trust,CLT)」,深度理解社區發展過程與在空間上轉變。

格蘭比社區的發展與變化

作為前歐洲重要的海運樞紐,利物浦城保持著港口多元文化與族裔移民的特性(例如利物浦至曼徹斯特一帶有全歐洲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中國移民社群)。格蘭比社區位於城市南邊的托克斯泰區,是移民進入英國主要的落腳聚落,其多元族裔的組成遠高於利物浦其他地區。舉例來說:利物浦的非裔移民人口佔總人口14%-15%,在格蘭比社區高達65%;另亦有許多來自中東、南亞及加勒比海等過去英國殖民地的移民居於此。

1960年代,英國政府實施「去工業化」經濟政策,著重於發展金融等服務業,製造業退居二線,產業轉型對利物浦、紐卡索(New Castle,或譯新堡)、雪菲爾(Sheffield)等英格蘭北方工業城市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傳統製造業與工業的沒落直接導致工人失業率提高,地方家戶經濟與財政皆惡化,1980年代起,英國政府為撙節財政支出,大量將所持有的住宅轉移給原先非營利性質、以管理社會住宅為主要功能的住房協會(housing associations),住房協會則轉而要求製造業工人階級為主的居民忽略原先住宅的設計和功能,以粗糙、標準化的方式「改善」房屋才能續住,方便協會管理各地方之住宅,維持收益。這些發展造成地方社區原有的維多利亞式住宅建築逐漸消失;另方面,地方政府為了實踐中央的「改善住宅屋況」政策,常直接拆毀原住宅,另建標準化卻不符當地需求的房屋,理論上雖可轉手獲利,但實際上乏人問津,也造成包括格蘭比在內的許多社區空屋率一再上升。

01 02
過去由地方政府及住房協會主導在格蘭比「重建」的標準化房屋(上圖),與格蘭比當地原有的住宅設計(下圖)和居民需求大相逕庭。

03 04

因為失業和整體經濟情況持續惡化,包含格蘭比社區在內的托克斯泰居民對政府持續累積不滿,於1981年發動持續整整九天的大規模暴動,造成70棟房屋燒毀、牽連近千名警員和民眾(一說實際數字為此兩倍)。此後,利物浦政府開始長期刻意忽略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減少垃圾清運、不願修繕路燈等公共設施,格蘭比社區環境更趨惡劣,導致當地居民受不了惡劣的居住環境而紛紛遷出,利物浦政府得以開始逐步進行大規模的拆屋和重新開發。

為不讓家園被拆毀殆盡,社區居民在1993年成立了格蘭比居民協會(Granby Residents Association,GRA),試圖遊說各方暫緩拆除計畫,而以其他納入當地居民意見的方式來解決社區大量閒置空屋的問題,但杯水車薪,仍然沒有住房協會願意投入資源整修社區房屋,任由空屋荒廢而待拆除。

05 06
1980年代的暴動遺跡:社區警察局前的人行道刻意隆起,防止車輛衝撞。

居民自發性改善家園的行動催生了CLT的成功

雖然GRA十多年的努力並沒有顯著成果,在2010年黯然解散,卻也在同一年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發展:2010年就任的英國保守黨政府為撙節財政支出,在隔年停止了原先「更新市容」的政策,地方政府缺少中央政策和財政支持,社區拆遷的計畫即因為預算不足暫告中止。同時不願離開家園的當地居民,經歷了社區多年的逐漸破敗和政府的漠視,開始以舉辦街頭市集、彩繪社區房屋和綠化街道等方式改善社區環境,逐漸引起了大眾注意。

2011年11月,格蘭比社區關心家園環境的居民,成立了格蘭比四街社區土地信託(Granby Four Streets Community Land Trust,以下簡稱CLT,詳註),自2012年起開始四處聯繫地方政府、住房協會和開發商,除了要求在改善社區環境的過程中需納入當地居民的意見,更探尋由CLT自行持有當地土地和房屋的可能。一開始,CLT除了政府彩券及房貸公司的公益基金外,財源乏善可陳,因此嘗試聘請本地建築師操刀住宅內部的修繕規劃時總是四處碰壁;直到2013年,從事社區營造投資的社會投資公司Steinbeck Studio開始挹注資金,引介願意不計利潤投入設計的Assemble團隊加入。

2014年底,歷經兩年遊說,CLT獲得足夠財源進行「十屋計畫(Ten House Project)」,開始修繕社區凱恩斯街(Cairns Street)上十棟荒廢的維多利亞式房屋。社區房屋原有的特色、外牆的彩繪,甚至過往長期廢棄造成的損壞痕跡等居民共同的記憶,在計畫中都透過Assemble的協助,融入修繕的規劃設計,使此計畫既具住宅功能,又彰顯社區的文化、歷史意義。十屋計畫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資金投入,甚至爭取到利物浦政府的支持,讓政府承諾未來鄰近街角原屬公有的閒置店面空間,也將移轉交予CLT,成為下一步改善社區環境的「四街角計畫(Four Corners Project)」預定地。

07 08

09 10
十屋計畫中已售出的其中三棟房屋,預計可為CLT帶來20萬英鎊的收入。

靈活運用「實體空間」和「實物」促進參與

對CLT來說,擴大社區參與,和居民互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各種創新的方式利用公共空間,讓經過的居民因為好奇而產生興趣,進而逐步參與社區規劃的過程。例如結合花園、會議空間、藝術工作室及B&B出租的「冬日花園(Winter Garden)」,或正在施作中的「實用藝術辦公室(useful arts office)」,以向鄰近教會取得的閒置房屋,作為和居民討論社區空間進一步利用的場所等。

11 12

13 14
冬日花園的模型。右上、右下圖為花園空間;左下圖中,左半部的下層規劃為藝術工作坊,上層則做為B&B出租利用。

15 16
左圖為施工中的「實用藝術辦公室」,CLT計劃在此和當地居民討論社區房屋及空間各種可能的利用方式,並以線上實用藝術平台「Arte Útil」(右圖)中的計劃為靈感。

CLT對改善社區整體環境的努力,並不僅止於利用其目前持有的閒置空間,原先即屬於當地居民的店面和房屋,也在CLT試圖影響的範圍。CLT成員一直以來即持續與社區中私有房產的屋主接觸,試圖將這些房屋和屋主的意見、需求,都納入社區整體規劃考量。另外,CLT處理所持有的房屋,也考量了社區整體發展而想出各種創新的辦法:例如房屋僅以1英鎊的價格出售,但只有在托克斯泰區工作或生活的人才能購買,買主另外必須有能力投入5萬英鎊資金進行房屋後續的修繕工作等。

Assemble所設計簡易、低成本的工法,讓格蘭比社區居民可動手實作參與(例如由居民自己動手做的櫥櫃門把、磁磚等小型家飾品),對凝聚社區共識也有相當的幫助。原先Assemble為了讓居民參與手作過程所成立的Granby Workshop,更將這些帶有質樸趣味的手工作品對外販售,成功轉化為由社區自行營運的社會企業。「其實我們最主要只是提供技術上的支援。」常駐在社區的Assemble成員Lewis表示,「我們來到社區的時候,這裡居民對於家園的熱情和創意,已經為社區環境的改善打下很好的基礎了。」

17 18

19 20
Granby Workshop的產品均以簡單的手作方式生產。如櫥櫃門把即是以左上圖的黏土灌模、窯燒成半成品(右上圖),再以一般家庭用的烤肉架燃燒各式日常雜物加以煙薰上色(右下圖);左下圖則為以色塊手工平鋪在磁磚上,再以窯燒上色的成品。

未來,CLT將廣納社區居民成為會員,以推動居民進一步參與公共空間規劃設計,和冬日花園、Granby Workshop盈餘使用等事務,盼最終可不需透過專職的社區營造工作者,完全由居民自主經營各處公共空間。「這裡居民的需求和想法才是改善社區的重點。」在格蘭比社區出生長大的CLT工作者Michael說,「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各方溝通,想出各種辦法,都只是想讓大家有動力一起參與讓家園更好的過程而已。」

21 22
Granby並非利物浦市中心,政府執法也相對寬鬆,CLT利用這點直接「進駐」尚未取得所有權的部分閒置房屋(如左圖即將重新開幕的Granby Workshop)進行改善;右圖為Workshop幾項產品的剪影。

註:社區土地信託是由在地居民組成的社區組織,以無償或廉價取得政府土地、運用捐款或社區認股購地等方式,取得並保持土地的所有權,但以低價出租或長期交由房屋屋主利用。如此即可保持當地住宅不受市場波動影響,持續提供當地居民價格合理的房屋。

 


13613520_10153800915943108_7493151283604836959_o

張書豪
小時候學國際關係,過去做貿易政策,正在觀察、思考台灣的個人、社群到國家,在國際局勢變幻中的各種可能。

小時候學國際關係,過去做貿易政策,正在觀察、思考台灣的個人、社群到國家,在國際局勢變幻中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