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地,越國際:獨一無二的瑞士「蘿蔔燈遊行」

文/圖:方常均

入秋之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氣溫下降,日夜溫差大了之後,自然界的顏色也豐富華麗了起來。溫帶的秋天多彩繽紛,時序的推移,農業的活動也走到收成的季節。收成之後入冬,天氣大寒的瑞士就開始漫佈了獨特的人文宗教氣氛,不論是天主教地區或是新教地區,宗教性的活動展開。晝長夜短,夜來得早,點起蠟燭是冬季的習慣,在寒冷中有一種暖意,同時也是希望的象徵。

在蘇黎世湖畔,阿爾卑斯山的前緣,有一個小鎮名叫里希特斯維爾(Richterswil),依山傍水,好寧靜。每年11月初為了慶祝天主教的聖馬丁節(St. Martin’s Day),這個小地方在夜裡會擠進一兩萬人看燈會,本來平靜的小鎮突然熱鬧喧嘩了起來。大家在街道的兩旁,喝著香料酒,聽著樂聲,引頸期盼,等待花燈遊行進場。這原是場農民秋收的盛事,也帶著宗教意涵,有百年歷史,如今已被瑞士政府列為非物質保護文化項目之一。Richterswil的居民就為了一個夜晚的繁華,組織分工,一起製作了上萬個燈。

獨一無二的「蘿蔔燈遊行」

這個燈會之所以有名,即是這裡一盞盞美麗的花燈都是由紫白相間的「圓蘿蔔」雕刻而成。有別於在台灣常吃的長型蘿蔔,歐洲有一種圓形的紫白色蘿蔔。先把蘿蔔的內部鑿空,再從外部設計雕刻圖樣,裝上提架或繩子,就是一盞可愛的蘿蔔燈。這個燈節在瑞士便叫做「蘿蔔燈遊行」(Räbeliechtliumzug)。這在蘇黎世州是一個傳統,小村莊也有燈會,但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做得像Richterswil如此隆重、如此盛大。

 一般家庭的庭園蘿蔔燈擺飾,各有巧心和創意。

聖馬丁節這個燈會的傳統可追朔到一百多年前,從天主教的歷史來看則更早。聖馬丁是西元300年左右天主教的聖人,因濟貧扶弱,不圖虛名,在死後被封為天主教的聖人。聖馬丁節這天,基督宗教的信徒,尤其是孩子會提燈遊行,以紀念聖馬丁救濟貧苦的事蹟。提燈籠的傳統遊行,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國家都有,瑞德奧或甚至到更遠,慶祝的規模或大或小。

在蘇黎世提蘿蔔燈,是因為百年前種植蘿蔔的農家很多,這種圓形的蘿蔔在當時是主食,如同今日的馬鈴薯一樣來食用。秋季盛產,所以農家就把蘿蔔拿來做燈籠,晚上去教堂望彌撒的路上提著小燈籠。這段提蔔燈籠去望彌撒的路是遊行的由來,後來Richterswil的居民把它組織化,一再傳承,過了一百多年成了今日秋末隆冬將近時,蘇黎世湖畔一個美麗的光點傳統。在小鎮裡蜿蜒繞行一公里,空氣中同時也飄散著一股烤蘿蔔的香氣。慶典裡有小鎮市民共同的記憶,從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綿密組織而成。

文化傳承,即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2016年的蘿蔔燈節在1100個居民的參與下,共用了3萬2000公斤的蘿蔔,5萬2000顆小蠟燭,架起了43座巨型花燈,吸引了約1萬7000名遊客,筆者也採訪了幾位外地來的遊客。從德國來的Monika因為以前在Richterswil工作,蘿蔔燈節是他和兒子對此地最美的回憶。母子兩人總在燈節前後回來看老朋友,也享受入冬前視覺的溫暖。

從瑞士各地來看燈節的熟客在天未暗前就會來到此城,欣賞節目,也先佔到一個好位子。瑞士國鐵為了這個慶典,每年燈節加長火車行列,把遊客一列一列送進送出,幾乎班班客滿。人潮間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國遊客,不同語言在人群裡穿梭,只為一睹光的風采。越在地、越有特色,越是引人注目。

湖畔的車站在燈節當天將湧進大批人潮。

Richterswil的小鎮中心,燈節當天家家戶戶擺出燈飾,尤其是商家的櫥窗裡,也會雕琢美麗的蘿蔔燈搭配原本的產品佈置。每一盞燈、每一扇窗戶、每一個陽台都是巧手與心思的通力合作。一般住家的陽台、窗台、花園,也都有住民自己雕琢設計的蘿蔔燈。

住在鎮裡的Christopher單身的時候不愛參加傳統燈節,但是身為住民有義務為老城最少鑿三十顆蘿蔔燈的原型——因為租屋契約上白紙黑字寫著這是每個住民對這傳統慶典的義務。以前他覺得這是一件麻煩事,鑿一顆蘿蔔容易,一次鑿三十顆就會反胃想吐。一開始,他會用簡單的刨刀挖鑿,後來才知道用電鑽比較快。現在有了孩子的他認為,動手為孩子鑿燈雕刻,讓孩子感受民俗慶典的歡樂是季節性家庭生活的一部份。生命的延續,承載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文化傳承就是一種耳濡目染的學習,一代傳一代。

傾眾人之力,為一夜的耀眼美麗

燈會晚上才有看頭,為了迎接燈會,熱鬧的市集與活動下午就開始。先由管樂隊吹起的壯麗樂聲起頭,之後瑞士傳統美食登場,香腸、烤肉、拉可雷起司、當地啤酒、香料水果酒等等,等待的歡樂氣氛中也瀰漫著各式食物的香氣。熟人朋友間打招呼,小孩嘻鬧,氣氛熱絡。在湖邊的車站,當地的學童也組隊分工,在小鎮入口售票,每個遊客都必須購票才能入場。現場也有眼尖的糾察隊,防止逃漏票的情形。售票是最大的收入來源,用以支付每年燈節的開銷。

燈節當天有日光時,可以欣賞蘿蔔的原色與手工雕刻。天色漸暗,擺在蘿蔔裡的小蠟燭一點亮,每一盞從燈裡透出的微光閃動著,隱隱動人。從湖邊入城到小坡上的鎮中心,一路上蘿蔔燈景閃著橘光和紫光,每一處都有人佇足欣賞、討論讚賞著。時間一到,花燈隊伍即將進城,小城裡的每戶人家準時熄燈,一片黑暗中,樂聲再度響起,孩童們提著自己刻的花燈領著隊伍進場,八尺以上的花燈緊接進來。一顆小蠟燭的火光是微小的,聚集的光芒卻是耀眼,尤其在寒冷的夜裡,蠟燭既是光明,也帶給人內心的溫暖。

有圖樣雕刻的美麗蘿蔔燈。

住民集結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不同的社團有不同的燈飾作品,不管是當地的水上運動協會、教會、湖濱俱樂部、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各級學校,巧思盡出。巨型的花燈由一顆顆小蘿蔔燈排列而成,有瑞士傳統高山與動物圖騰、當代人物肖像、卡通人物、海底世界,主題涵蓋範圍相當大,也排列得維妙維肖。在接近零度的夜空中,只靠著集合小燭光來照明,一座一座近兩層樓高的花燈以人力推進場。

一年一會,每一盞燈飾都是驚喜,遊人磨肩擦踵,讚嘆之聲不絕於耳。每一盞燈,都是夜空中不會遺忘的圖像。儘管冷到打哆嗦,卻令人難忘。讓筆者驚訝的地方是,為了一夜的光明美麗,傾城傾力,從小到老,一起在社區活動中心、在教堂聚會所、在學校裡,鑿啊鑿,刻啊刻,就是為了讓外來的人,看見這一夜的光特別耀眼。光在此時,不只傳承民俗,也超越宗教。每一盞燈都飽含著刀工刻痕,創作者的一思一念。眾人注視著光的行進,燭光喚起每個人心中的小對話。

有瑞士傳統圖樣的巨型花燈,由數位大人共同推入進場。

現代社會裡保有的古老靈魂

人類社會裡如何過渡時序變化,成為了民俗和信仰的一部份,春夏秋冬都有固定要吃的、要做的、要完成的。要想到天地,要想到父母,要想到眾人,要想到大自然,在古老的文化裡這些似乎都共同存在著。瑞士在深秋的夜裡,入夜後可能零下,聚集的明亮可以給人帶來多少溫暖和喜樂。有宗教學家說:聖馬丁節是隆冬的序曲,在大雪覆天蓋地之前,點亮第一盞燈,迎接聖嬰的光將接著一盞一盞被點亮起來。在聖馬丁節這一天,基督宗教提醒我們要想到貧窮困苦的人,在心裡要保有鄰人之愛。因為天要冷了,我們要一起過冬。

瑞士,是一個科技與物質都先進的國家。有許多農業時代的傳統卻是百年來承襲不墜,也有許多宗教節日不只精神上的紀念,也放假。像是一再以行動告訴後人,追求進步不意味著要拋下傳統,或捨棄信仰。今年2017的蘿蔔燈節剛好就是11月11日的聖馬丁節,有興趣來看看燈會嗎?錯過這一天,就要再等一年。

樂隊表演是慶典不可少的音樂節目。

 

補充【德語關鍵字】:

農業 die Landwirtschaft

聖馬丁節 St.Martinstag

義務 die Pflicht

食物 das Essen

秋季 der Herbst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SOSreader,原文為 越在地,越國際:獨一無二的瑞士「蘿蔔燈遊行」


方常均
住在瑞士的台灣人,工作之餘從事創作。以簡單清新的文字,介紹瑞士的人文歷史,當地人的故事,以及生活旅遊所見所聞之心得。希望為台灣的讀者帶來新的視野與閱讀的深度。也在書寫中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原生個故鄉台灣,想一想新的故鄉瑞士。

SOSreader 美麗國度的背後:你不知道的瑞士

住在瑞士的台灣人,工作之餘從事創作。以簡單清新的文字,介紹瑞士的人文歷史,當地人的故事,以及生活旅遊所見所聞之心得。希望為台灣的讀者帶來新的視野與閱讀的深度。也在書寫中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原生個故鄉台灣,想一想新的故鄉瑞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