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潘哈利 http://harleypan-videography.com
贊助: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受訪者:連振佑 / 中原大學景觀系副教授;施佩吟 / 經典工程顧問公司經理
室外文青空間如雨後春筍
2019年的今天,走在台北市街道巷弄內,有時可以看到一些有趣、帶有設計感、社區感的街角空間。和平東路一段104巷內(台灣師大西邊)的 ParkUp 小空間,一個帶有藝術氣息與設計感的空間,在被改造之前,就只是一塊被閒置的荒地。混公社(Hun_Coworking Space)內一群有創意的年輕人,經由 Open Green 平台,提案申請經費改造。這個件作品還奪得日本 2017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
ParkUp 這一個小角落,呈現的是 Open Green 甜美的果實。這些果實散播在台北市各角落,有著各種不同的主題類別。有些強調的是治安改善、有些是都市農園、有些是多功能藝術、社群聚會空間、或是基本的交通安全改善。
Open Green 平台能走到今天採收遍地的果實,是因為一段很艱辛的歷史。
經典公司與羅斯福路綠點的歷史
2009年,臺北市政府在準備花博。除了蓋花博園區以外,市政府還做了「台北好好看」計畫,想把綠意散播於城市中。這個計畫其中一項是用容積獎勵方式鼓勵閒置地持有者做綠化。原本要綠化的動機,到了有些土地持有者或建商的操作裡,變成了來拿獎勵的答題方式。導致當年有許多空地「鋪了草皮、插了牌子、拿了獎勵」,隨後再度閒置,一昧等待再蓋起更高的高樓,成了名符其實的「假公園」。當年,經典公司(都市設計、地景建築事務所)由劉柏宏、連振佑、施佩吟帶領的團隊看到這個問題感到相當頭痛。團隊研究思考出另一種設計模式,提案實驗於羅斯福路示範性綠點。羅斯福路綠點這個案子得到了空前的好評與成功。它成為了經典公司參與式設計傳奇的第一章節。
從維護管理來反向思考
「過去有很多的公園、開放空間,常常有很美好的設計。但是設計好了以後,才開始問說誰要來管理?所以那時候我們是倒著思考—是不是可以先找到能維護管理的團隊,才去做設計?於是我們開始找很多 NGO開始討論。」連教授說。參與式設計這種設計流程的優點之一,就是期待一個空間可以運作得更永續。
密技:讓社群跟社區相互協力
「從跟 NGO的討論之中,我們發現,各組織有自己的熱情領域以及厲害的專長。例如說,當年有幾個 NGO發現這些窳陋建築有歷史,它們的瓦片或許可以保留再利用。或者有NGO 覺得城市保水、雨水回收很重要。這些 NGO 需要空間,而且有很強的動力去經營、維護管理。所以我們就開始跟他們辦一些社區營造的活動,像百人傳瓦活動。我們只是幫忙大家把他們倡議的一些夢想,創立起一個個實踐理念的場域。」連教授說。當年羅斯福路綠點系列的模式,經典公司扮演一個主動媒合社群跟空間的角色,並用原本地景建築師事務所的專業,依照社群需求、討論,來動手改造空間。這些空間的改變、加上NGO的熱情以及動力,最後造就的是社區的熱度提升(鄰里活動)、社區居民的開放空間變更優質。
在私有地上辦公共的都市農園?真是有夠新穎!
在台灣,法律規定公園是不可以種菜的;因為有產值、獲利、以及私占的問題。「人跟土地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慾望,或說是天生的期待。」連教授回想當年辦羅斯福路都市農園,「公共空間、公園綠地為什麼一定要有制式的規定,或者一定要那麼多的禁止標誌?既然這次私有地有機會來做這種公共的事情,我們馬上就想要來試。我們當年跟地主談這個計畫時,地主擔心會不會大家種一種就跑掉,留下一堆爛攤子讓市容不好看?結果我們空間開跑後,大家搶著要來種菜。後來還有市民打來說要遞補,還有那種要檢舉別人把自己擠進去的。」
「都市地景空間反映著背後的網絡(人)」連振佑說。
公共空間的定義是什麼?我們得從真實社會樣態來尋找
「以我們當年的開心農場為例,它從社會裡面長出一個模式、長出公約,它可以一直維持所謂整齊清潔的樣貌。附近的小朋友經過,它自然而然就發生環境教育的效果。」連教授說,「這些所謂『公共空間』的效益,不是制式化的從大規劃、藍圖、從圖紙上活出來,而是從社會內長出來的。」「景觀設計的創造與創思,應該是從社會中找到需求,再來從設計去回應社會樣態。」
疊圖仍然是必要的
如何看出什麼地點有什麼潛力、什麼團隊有什麼思維、團隊的活動範圍、各社群在意的事情與原則、什麼地點是公有私有,這些關鍵的決定仍要透過廣義的疊圖。「找到交集」是規劃者在一個案子中很重要的起步關鍵。施經理認為傳統的空間地理 mapping 併上社會分析(利害關係人),並且隨時抱有謙虛學習的態度,是進到社區的必要關鍵。
2012年經典開始做 Space Share 平台,「開放」的概念刺激了 Open Green 的演化
「其實城市裡面最缺的不是閒置空間或空地,最缺的是一個好的平台讓有需要的人、跟閒置空間持有人能夠媒合。」施佩吟經理說。2012 年,經典公司開始幫市政府執行空間資源分享平台。這個計畫的目的是想要媒合閒置空間(不論公家或私人)給從事社會貢獻與公共利益性質的團隊使用。若是私有空間,租方用公共利益性質換取低租金或無租金的報酬。房東也可以讓閒置空間被充分利用,同時貢獻社會福利。這個好點子要成功的關鍵就是「開放」。與其主動找尋,不如做開放平台,讓供、需兩方自己貼文,資料庫增大才會有更多媒合機會。空間資源分享平台的概念成功刺激了 Open Green 接下來的演化。從 2014年起,Open Green 開始轉化為徵件投件機制。
2014-2017 「開放概念」讓 Open Green 進化大起飛
Open Green 轉為投件機制後,許多有野心、有能力的社會團隊陸續透過平台提案,實踐他們的夢想。從 2014年的紹興菜依鄰古風小白屋、台北好傘、扭轉施洛德文學花園,到 2015年的有種.南機場、台大校地洵跡、殷海光故居河道、芒果香草園、2016年虎林市場舊公廁基地變身、延三夜市空地轉化、仙跡岩小綠洲、萬和一號公園新店溪舊河道開蓋、馬明潭山手護螢火蟲、到2017年松德療癒森林、忠順.實驗室、通化街老人茶室、古風羊齒-防火巷、蟾蜍山空間串聯培力,這些都是厲害的社會團隊從下而上經過討論、經由平台的協助改造出來的空間。
「所有的居民都是我可以請教的對象。很多時候隨便一句巷口柑仔店故事就讓他成為我的老師。我們作為空間規劃者就是應該隨時抱著平等學習的心情。」施佩吟說。
Open Green 核心三原則
「打開僵固使用、打開小系統循環基礎、打開社群邊界」是 Open Green 的核心三原則。現在回頭一看,這三原則的生成,是從 2009 年羅斯福路綠點系列所演化出來的哲學。2009年到 2019年,一轉眼十年過去。回頭看這十年,劉柏宏、施佩吟所帶領的團隊,秉持新型態的參與式設計核心思維到處在大台北地區奮鬥。從十年前的自己奮鬥、主動在大安區小區域內到處探索可能性,到十年後設立平台,邀請各路英雄豪傑相識,並且跨越土地公有、私有的產權界線,幫助協調空間、尋找充分利用閒置地的可能性,這十年展示了一個設計方法的成長及進化,把「參與式設計」往上推進到另一個層次。
* 自 2009年至 2019年,辛苦參與過經典公司 Open Green 計畫的團隊成員:劉柏宏、連振佑、施佩吟、謝易伶、張家齊、任宇平、詹育芳、王俞棻、黃思靜、王巧昕、顏明葳。
看關於更多 Open Green 的記錄:http://hellogreenlife.blogspot.tw、Open Green 出版品免費閱讀第一冊、最新冊
潘哈利
一條背著相機(ㄕ ㄨˇㄆ ㄧ ㄢˋ)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