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聊聊城事系列 No.2 【高耀威/循環式社區設計及場域的力量】

文:微大力 / 編輯:一心 (本系列講座由觀止堂贊助)

正興街從便當外送和計程車司機都不知道的地方,轉變為熱鬧的觀光景點,如今成為台南每到假日就擠爆的街道。高耀威和鄰居一起組織「正興幫」,在「地方創生」成功案例的光環下,高耀威這次演講中分享了正興街經驗、水交社市場到長濱的書店一路上的學習和省思。

「很多華麗與歡樂的背後,後來發現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我這幾年很大的感觸。」

高耀威在為時兩個半小時的演講中如此開場,預告了我們聽到的不會是一幕幕絢麗煙火,而是一連串「行動–反思」來回辯證的過程,那些與人交陪、經歷挫敗與思考的過程。

緣起:島內移民至台南正興街

話題先回到十年前,高耀威從北部搬到當時還不為人知的台南正興街,沒有特別原因,主要喜歡當時街道上的氛圍。

「我一直在找尋具有生活感的地方,我小時因為家庭的關係,曾經待過不同國家,後來有一段時間住在士林雨聲街,那時的經驗一直影響著我。隔壁鄰居罵小孩、河邊玩水抓蝦,這種生活感,是我想找尋的價值。」

在正興街開了服飾店,鄰居阿嬤們擔心他的生意,幫忙要鄰居去買高耀威店裡的衣服。高耀威也開始在跟阿嬤日常互動中,靈機一動,想想這些原先獨居、生活缺少重心的阿嬤們,值得開發的第二專長,例如86歲阿嬤擔任店內的日文翻譯接待日本客人,讓阿嬤從家裡走到店裡,用她的方式翻譯、介紹衣服,與日本客人交流,這個畫面是開店過程的另一種暖意。後來陸續延伸更多活動,例如為阿嬤們開演唱會、拍攝代言影片、出周邊商品,讓阿嬤們從家裡走出來,阿嬤們也感到被需要。這些「好玩」的行動中,就這樣接軌阿嬤們晚年生活。

待了兩年後,2012年與2013年間街區意識開始在心中萌芽,大家呼朋引伴舉辦一些有趣、又有點無厘頭的行動。例如鄰居們一起穿上高耀威設計的衣服,拍攝如電影場景的海報,竟意外獲得Shopping Design年度設計比賽的前十名;或者辦小型街區音樂會,大家湊足八千元辦了一場號稱一萬人的演唱會。就這樣正興街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辦了很多好玩的活動,這是正興街凝聚的關鍵點。

正興街區活動(照片來源:高耀威)

循環式社區設計指的是…

若說前期的幾場活動是為了製造熱鬧,後面則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街區活動受到關注後,人潮開始湧現;人潮讓街區出現了一些轉變,形成幾家歡樂幾家愁。以高耀威的服飾店為例,來客數從每日十人以下急升至五百多人,暴增的人數卻讓店家的營運變糟,提袋率從過去的九成下降到一成,走馬看花的觀光客取代了原先的顧客,老客人因為不能悠哉閒逛而離去。熱鬧背後,街區面臨仕紳化與停車問題。

小小街區一到了假日就佔滿違規停放的車輛,嚴重影響街區生活。阿嬤遇到違停時會到處大喊詢問誰亂停車,花很多時間仍找不到車主,剛開始高耀威會在違規停的汽車上貼勸告紙條,但也會引發與違規民眾的口角衝突。挫敗的經驗讓他體會到,有些行動或許可以得到網路上的讚揚聲,但卻無法實質解決問題。後來,他想到可以用街區刊物《正興聞》的收入,幫社區買一個廣播系統放送頭,放送廣播請車主移車,結果發現車主一聽到車號被廣播,就會趕快去移車。

街頭放送頭甚至搖身一變成了空中廣播節目,這個靈感來自高耀威過去廣播主持經驗。為了不讓街頭廣播系統經常閒置,開始安排各式廣播內容,有時是訪問地方居民,如請到泰成水果行的二代聊自己的失敗經驗。或假日廣播傳情,或趁《大佛普拉斯》來台南進行電影宣傳時,邀請演員們錄製廣播招呼語;進而,演變到後來越來越多知名人士也加入錄製行列,講述不能亂丟垃圾、不能亂停車街區的宣導用語,在週末時撥放。也和兩間唱片公司談妥授權,在街區撥放音樂,逐漸形成正興街獨特的文化調性和街區氛圍。

這些能量,進一步推動正興街封路成為徒步街。徒步街執行的過程也是一番有趣的經驗。首先市府想要花十萬元請公關公司進行封街裝置,正興街在多次與市府協商後,希望由街區這些年累積的美學能量主導這次封街裝置。執行時,摒棄了具禁制感的三角錐,改採以正興街店主與鄰居們為原型而創作出的正興貓為圖像,打造獨特的封街裝置立牌。街區因此變得盛況空前,許多客人爭相與正興貓立牌拍照。而且這些正興貓封街裝置很重,但每日下午五點都是由鄰居店家自主排班去搬這些立牌裝置。(相關文章:友善行人促發城市復興・正興街假日徒步區

正興街區吉祥物-各式造型正興貓封街立牌(照片來源:高耀威)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意外成為地方品牌的亮點。徒步街漸漸成型後,媒體關注的不再只是正興街的名店美食,而是「台南的徒步天堂在正興街」的生活環境品質願景。因此,高耀威延伸山崎亮社區設計的概念,提出循環式社區設計想法。

「循環式社區設計,是為解決問題而生的改造行動。是反覆嘗試不同方法,持續找尋解方的過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失敗,但持續的試驗,會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可能性。

這些無限循環延伸的創意發想,最起初是來自於令人頭痛的停車問題。地方問題不再只是政府的事情,地方居民在面對問題時不能失去自主性與自我意識。這好似一場「城市乒乓」,一來一往間,潛移默化而形成了城市的進化。

延續這樣的思維,後來還延伸了許多行動,如為了減少街區垃圾的「正興杯杯計畫」就是其中之一。街區先從不主動提供塑膠吸管開始,早於環保署的政策前就達到街區內用百分之百無提供塑膠吸管。容器部分則找了「好盒器」團隊,提供玻璃容器的租借服務,推動一次性容器減量;但玻璃杯因租借需要押金而使用率低,後面街區便改為零租金,由店家與協會湊經費支應杯子耗損的經費,才使參與的店家開始慢慢增加。「正興杯杯計畫」經由媒體採訪,曾有一則報導達到了一百多萬的點擊率;這樣的行動也讓街區店家體會到,原來不只辦活動,參與一件對的事情也可以增加品牌的價值。

聊聊城事系列2現場,講者為高耀威。

辦一場廢墟的告別派對,埋下城市記憶的種子

在正興街一連串熱鬧的行動後,2016年有個機會讓高耀威在正興街以外的地方展開不同的試驗,作為與正興街的對照。在朋友引路下,走進當時即將被拆除的水交社眷村果菜市場。

當時已預計兩個月後將交給市政府拆屋還地的水交社市場,週邊眷村住戶早已遷移,市場沒落,卻仍有攤販在擺攤,也還有老客人會回來光顧。搬遷日期倒數中,高耀威經常來這拍照、和攤商聊天,這過程中逐漸對市場產生了眷戀,最終決定聯合攤商和朋友一起為市場辦一場熱鬧的告別式。

這場名為「神隱廢墟告別市集」,從籌備到舉辦告別派對的過程中,連結不同的人與社群,發生許多感動的事。高耀威說,人性使大多數的人對地方的事務總是只會提出問題,而不是提出解方,這裡卻會有媽媽來幫忙編棉球包住攤位台裸露的鋼筋,附近的國小老師來幫忙寫中英文標語。明知道最終只能消逝成回憶的一次性市集和場地,卻激發了無限的創意和行動力。

告別市集當天來了兩千多人,水交社的同學會和老居民,也在市集當天攜老扶幼一起來參加,還有曾在市場擺攤四十幾年的九十多歲媽媽特地回來,一看到市場便哭了。市場一片活絡的氛圍,讓老攤商直喊說水交社回來了!高耀威曾在文章中提到:「這些陳年能量再次被引發出來,行動的原意是告別,然而卻在四處重生了。」(相關文章:凋零廢墟市場裡的奇蹟之春

告別水交社市集(照片來源:高耀威)

面對資本主義,房價上漲的試煉

正興街逐漸成為台南最火紅的街區之一,湧入的人潮轉換為不斷上漲的房租,如何保持街區的能動性是困難的課題。當媒體和外界以「街區變調」、「店家出走」形容如今的正興街。在高耀威看來,是市場運作的必然結果,也是花開花謝的常態,正興街過去到現在都在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問題,問題改變了,不能說就是沒有活力了。

面對資本密集的進逼,高耀威再次嘗試新的實驗方去尋找解方。老屋除了透過重新裝潢出租這些固定的套路,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高耀威提出「私有空間公共化」的觀點。採用不與資本主義直接對抗的路徑,而是嘗試繞道,在另一個地方創造另一個世界,尋求改變的可能。

「天台計畫」就是其中之一,讓本來閒置的三樓或四樓空間,轉為非營利的生活場所。高耀威將店內的三樓改為漫畫店,讓鄰居小孩來這裡寫功課;再與隔壁鄰居阿嬤談好免費使用隔壁三樓的屋頂,號召鄰居一起打造空間,蓋木屋煮火鍋盪鞦韆打乒乓,成為商業密集的街區裡,一個騰空、夢幻的生活所在,吸引來自四方的旅人們來交流。

另外一個計畫是「廢材遊戲場」,利用街上暫時的空地,邀集了幾位MAKER,撿了很多廢輪胎、棧板,打造一處遊樂園,為街區創造一處喘息之所。遊樂場完工後,每天都有百人來玩,用廢棄材料打造的遊樂園,也成為一種臨時的街區擾動場所。從旅人的回饋中發現,能創造旅行經驗的不只是商店,純粹為了好玩的閒置空間,也可以成為印象深刻的行銷點。

面對房價的進逼,造成街區空間氛圍的改變,高耀威仍在不斷思索行動方案。比如透過增設居住型公共空間,深化與國際的交流;或族群經營的再深化;不當房租的辯論機制等等。很多想法都是從問題而生,保持著為了解決問題而行動的能動性;而這也是他所提循環型社區設計的主要概念。

廢材遊戲場(照片版權:王科元 @smize2315)

在正興街成為眾人追捧的明星案例,開始和「地方創生」、「街區復興」等名詞劃上等號的時候,高耀威對社區經營的思考,又悄然進入了下一個階段。他認為,地方創生的 「生」應該是要創造「生活感」,從正興街經驗中,重新省思舉辦熱鬧活動後帶來的副作用後,高耀威決定到台東長濱的海邊開一間書店,去重新展開生活,尋找社區介入的答案。

偏鄉生活的練習曲,開一間顧店換宿的書店

在這個台東最頂端、花蓮最底端的偏遠鄉鎮,純然以賣書維生的獨立書店「書粥」就這樣開張了,為了維持低人事成本的運作,也能支應高耀威經常往外地跑的經營狀態,書粥採「顧店換宿」的模式,邀請各地的旅人來書店擔任店長,實踐「透過生活來讓大家走進地方」的想法,體會書店主人和偏鄉生活的滋味。店長的徵求條件不高,只要能至少待上七天,有到這樣偏遠地方生活的決心。

不同專長和風格的換宿店長,為書店注入了新的活力。鄰居們覺得這樣的經營很有新鮮感,也會因為想多認識不同的店長,就走進了書店。有人分享所長、有人賣藝唱歌、有人販售自己的作品,還有店長會將營業時間延長到夜間,讓夜晚就無處可去的長濱,因此多了一個地方可以待。不同個性與經營風格的店長,就這樣與鄰居產生了豐富多樣的交流,而書店也開始以共享空間的介面進入地方,慢慢地改變了社區的氛圍。

持續勾勒「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抓住核心提問提出結構型的解決方案

從長濱的經驗中,高耀威將「地方創生」的內涵也重新梳理出一番自己的體悟。從正興街實驗性的空間使用,到各地尋訪廢棄空間再生的案例,再到東海岸街區的小書店,高耀威說,「為了要吸引人到地方,大家設想太多,空間改造應先把生活感營造出來,有了觸媒就能點燃火花,也就可以吸引一些開創者與追隨者進入到地方。」

高耀威提到,如果大家發現問題,只會把問題歸咎於政府,抱怨現狀,地方便會停滯不前,開始衰敗。正興街其實也在面臨衰敗的過程,但街區有個共同意識是,當問題開始滋長,開始感到無解時,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還會有活力會再度產生。而他目前將正興街原本的店面嘗試轉型,名為「五洞堂」。

全新開幕的五洞堂,是一間食堂。(照片來源:五洞堂臉書粉絲專頁

在各種解決問題,或讓共同居住的環境變得更好的「好玩」試驗中,高耀威試圖在地方召喚的改變行動,始終環繞著的核心便是「人」。立下街區協會的理事長只能一年一任且不可連任規定,每期《正興聞》發刊後就再解散一次編輯群,讓每個成員都能輪流主導事務的運作,也無須長期過度勉強而開始造成內部分岐。照顧社區阿嬤心理深層的需求,讓店家在配合街區政策時能不違背商業原則,這些皆是在細緻地處理社區內部的「人心」,也惟有掌握了人心,「非典型社區營造」才驅動了內部循環的活力。

非典型的社區營造沒有事前規劃,也沒有理論和背景知識可循,可能在解決一個問題後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但花謝也還有花開的一天,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人心被擾動了,行動被凝聚了,在這些看似無俚頭的過程中,又可能會有下一次的改變行動再發生。

avatar

微大力

高雄人,做過各種跳痛的工作,喜歡農村和地方上的老事物,看到好的農食會手滑失心瘋。喜愛傾聽別人的故事,也希望能盡力好好對待那些被我收下的故事。

高雄人,做過各種跳痛的工作,喜歡農村和地方上的老事物,看到好的農食會手滑失心瘋。喜愛傾聽別人的故事,也希望能盡力好好對待那些被我收下的故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