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深度考察:解析銀髮區與道路設計細節

文、圖:劉冠頡

「如果我安排個考察行程,你可以幫我問問看你老闆,能不能交流嗎?」當時半開玩笑但語帶認真地問。

「好啊!我問問看。」

(幾天後)

「他說可以,你什麼時候要來,我來跟他約!」

「真的嗎?那就過年後好了。」聽到當下馬上買了機票。

2022年暑假,在新加坡轉機時,在那裡待了三天,當時有在粉絲專頁(標線改造台灣路)提到抵達新加坡的事情,有一個當地的交通工程師看到,就聯絡我說可以介紹我新加坡的交通工程。那次他開車載我晃了一圈,但是時間不足,我就想說不如我下次找時間來新加坡做一個深度考察,後來就促成了我這次為期一週的「新加坡交通考察之旅」。

新加坡因應高齡化推行的Silver Zone(銀髮區)

這次來新加坡主要是觀察他們於2014年開始推行的「Silver Zone(銀髮區)」,這是因應人口高齡化所推行的計畫,藉由降低車速,所做的一系列交通硬體改善設施。

 ⑴ Roundabout 環形交叉

減速設計的第一課,就是強迫你繞圈降速!圓環在台灣不怎麼有用,很大的原因是設計不良、動線混亂所導致,所以很難讓人好好遵守(說實在我也不知道怎麼開台灣圓環)?圓環不是中間放一個障礙物就好,還要連周圍標線都去調整線型,而且用電腦模擬大車轉向軌跡!如下圖是一個三叉路,其中一端是停車場出入口。

 ⑵ Chicane 減速彎

如果不降速,這個轉彎應該是很難過啦!彎得過去拓海,彎不過去填海。車道如果扭曲在對的地方可以讓駕駛主動降速,進而增加安全;或是在路口處凸一包,如果不減速直直開就準備撞分隔島。

「路小」、「路彎」、「路顛簸」,就是交通寧靜區的重點!

如下圖可見這條路幅很小,但這裡是有公車經過的,為什麼大車過得去?那是因為在設計道路時,所有的「車輛行駛路徑」一定都會經過「轉向軌跡模擬」,透過道路工程的顧問公司確實模擬與檢驗,就能畫出正確的路型。

⑶ 減速平台與行穿線抬升

減速平台的設計有兩大好處:路面抬高強迫駕駛減速;友善輪椅使用者,不需要上下斜坡。

可以仔細觀察以下幾張照片,車子傾斜的角度,若是沒有降速車子就會飛起。

⑷ 二階段行人穿越道

這也是交通寧靜區一個好用的設計,藉由將車道偏移或變窄,把多出來的空間給路中的行人庇護島,提供行人一個待避空間,一次只要看一個方向,不用直接橫跨整個馬路。

搭配前一項的「減速平台」一起施作,可以同時降速又友善行人。

路燈照明均勻、路口明亮

「晚上看不到行人啦!為什麼他要穿這麼黑?」

我們總是聽到因為行人穿不夠亮,所以他才會被撞。不過去看看世界各地的規範,沒有一個規定會要求行人要穿亮色,甚至需要自體發光當螢火蟲。

交通問題有「人、車、路」三個方向,從「路」的角度切入,探討如何改善夜間能見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路燈去照亮道路,尤其是路口,或是有行人通過的範圍。這幾張照片是半夜在新加坡的路上所拍,可以看到馬路上都維持一定的亮度,尤其是路口會特別亮。

再來還有一個可以注意到的是,新加坡所用的路燈光線也不會過度「集中」,它是可以很均勻的打在地面上,這樣就不會使道路忽亮忽暗,駕駛也不會炫光或視覺疲勞!

路口號誌數量充足、給予駕駛人完善的引導

去年暑假來新加坡的時候,當地交通工程顧問公司的人告訴我:「新加坡規定必須要讓駕駛可以看到至少3個紅綠燈。」

這次我就有特別觀察號誌燈的數量與擺放位置,通常是近端2個遠端1個,有時候遠端的中央分隔島還會有1個,這時候就已經有4個了。

還沒結束,有右轉附加車道時,甚至連右前方45度角的三角槽化島都會有一支給右轉車看的,所以一個路口最高會有5支紅綠燈!

新加坡有騎樓、也有人行道!

騎樓的設計是提供人行走、避雨避陽的空間,有人會用這個理由,去支持「有騎樓所有不需要人行道」這個論述。

但「不管有無騎樓,人行道是必須的」。

來問個最簡單的問題:「騎樓誰維護與設計?」

人行道是一種公共設施,這之中也包含「設施帶(電箱、路燈之類)」,這些設施應該是要由「政府」來設計與維護。不管是騎樓,或是建物退縮地,只要不是政府能夠自己把關設計的,最後都很容易做到歪掉,公權力也難以阻擋。從照片就可以知道,連新加坡這個模範生的騎樓,都還是有高低差的問題,但外面的人行道仍可以保持一定的水準。

設施帶包含:「人行道、路燈、電箱、植栽、下水道、管線」,有時還會有車輛出入口,這些如何在路邊整合,需要詳細地設計。許多人覺得有人行道無法路邊停車,但透過適當的空間分配,其實很多東西是可以共存的,如高雄楠梓的德祥路、新竹的東山街。

人行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增加視距(駕駛可以看到的距離)」,有沒有從巷口出來,但完全看不到橫向來車的情況,如果有人行道,就不會被建築物擋住,視野就會比較好。

所以說「有沒有騎樓」與「要不要蓋人行道」的這兩道題目並不相違背,從新加坡的經驗來看,兩者都有它的功能所在。

由於國際交換的經驗,看過各國的道路設計,啟發了對於道路安全改善的熱忱。回台後創立FB紛絲專頁「標線改造台灣路」,推廣安全且效率的道路工程設計,受到許多人的關注,也時常與各地的交通單位、議員立委會勘,了解實際面會遇到的問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