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如何陪伴孩子長出遊戲韌性?國際開始主流化利益風險評估作法

圖、文:李玉華【不只是遊戲 Beyond Play-Making】

澳洲布里斯本布拉德伯里公園的冒險遊戲場 Bradbury Park, Kedron, Brisbane, Australia(圖片:Christine Lee)

近十年期間,兒少遊戲倡議推廣及實務工作之中,韌性和利益風險評估這二個概念不是首度被提。眼底城事本次五月專題「遊戲培育多元韌性x利益風險評估執行」,我和幾位被邀稿者,將把韌性和利益風險評估相關文本或討論,談過的、想談的和未來勢必談到的,整理出重點與菁華,整個五月用數篇文章呈現給大家。

畢竟,如同世界經濟論壇這幾年持續提醒,這世紀末到下個世紀的人類,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只會更趨複雜。只有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多元遊戲、一輩子遊戲且在自由遊戲中練習「創意、批判思考、好奇心、質疑、學習慾望、解決複雜問題、與人合作、情緒商數(生理、情緒、社交和創造能力)」等技巧和能力,才可能足具未來世界的生存基本技能。

與主題相關的專有名詞簡介

韌性:有的人說適應力、耐挫力;有的人說復原力或彈性恢復;玩電動的人說被暴擊後減益時間變短或效果變低;社會上打滾、識人深歷練久的人說是這叫「打不死的小強」,都是 resilience,從創傷痛苦重生並適應良好,而且被延伸為「社會韌性」或「民主韌性」等。

利益風險評估(利益或稱效益或稱益處):則是在全世界兒少遊戲倡議面對過度安全、泡泡紙包裝孩子養在溫室弱化能力的遊戲空間時,用來爭取更挑戰、更冒險和更尊重不同年齡遊戲者自尊的必要觀念,並且在2023 年 6 月正式在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定名 Benefit-Risk Assessment (BRA) [註1]。

遊戲是讓兒童學習到風險評估與調適的最佳方式,過程中碰撞、互動、情緒與行為模式,都可練習在真實社會裡面對日常生活風險的感覺統合能力(圖片:翻攝自 《兒童遊戲環境設計》)

陪伴孩子還有大人長出韌性

國際遊戲協會世界總會(IPA World)裡有二個享譽遊戲同溫層的積極努力又認真的國家成員,一是北愛遊戲協會(PlayBoard NI)一是去年新加入的威爾斯遊戲協會(Play Wales)。前者,在說明學齡課後照顧服務仍需「遊戲優先」時,整理了下圖(順時針),強調遊戲是孩子身心發展過程的核心,因為包括大小肢體功能、學習及技能發展、空間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協商和衝突消彌、社交互動、韌性和風險評估。

遊戲是兒童青少發展過程的核心(圖片來源:北愛遊戲協會PlayBoard NI 整理製圖)

後者,早在 2015 年時,就已出版《打造韌性:遊戲的重要性(Building Resilience – the importance of playing)》,提到「韌性」通常被認為是「絕處逢生、逆境復原」的心理能力。心理學家列出了每一個人面對人生經歷好的、壞的、挑戰或焦慮憂心的種種後,靠著自己或旁人協助,回到尋常生活所需的韌性五項內在因素:

  1. 正向態度帶來的創意,再次於人事地物建立新連結
  2. 樂觀主義帶來的愉悅和享樂
  3. 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具調節情緒的能力
  4. 將「失敗」當作有用回饋,而再次學習
  5. 面對不確定性,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對於兒少遊戲權利倡議推廣來說,絕對不只是「單一孩子能力養成」或主要照顧家長職責,因為各種不同神經發展或成長過程的孩子,有的是需要幫助的,各種不同社經背景和教養方法的家長,有的是沒有資源的。什麼樣的環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要提供夠好品質童年養出韌性較強的 0-18 歲,各方角色和資源如家庭、鄰里社區、學習結構、社會網路和國家,缺一不可。

遊戲時的時間、素材、空間、自主獨立和友伴歸屬,塑形了孩子社交、生/心理、情緒歷程和認知發展。舉例來說,曾經台灣遊戲之母林亞玫巡講時說「好好玩,才能好好長大」或黃思涵延伸執行組織勸募請大家齊聲喊「玩得夠,才能好好長大」,好好玩(童年品質, qualities of childhoods)或玩得夠(遊戲充足度, play sufficiency)其實都是可以法化、甚至可以量化執行的可預/評估項目。

另一方面,素材上,提供遊具及鬆散原料等多元性,空間上,定位口袋型社區衛星、區域型、核心型、旗艦型面積及經費。提供素材、打造空間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面臨各種不同多元因素,要照顧幾歲到幾歲孩子?要極為自然嗎?要鬆散材嗎?要風險挑戰的設計嗎?包括什麼遊戲功能?孩子在這能玩出什麼意義?社區孩子和觀光孩子會分別有什麼感覺?這些,也需要運用利益風險評估的工具去思考(見下圖):

各種不同遊戲形式對應空間等的遊戲益處和遊戲風險的初步分析(圖片:Christine Lee 整理製圖,引用請註明喔)

人力資源上,提升室內/外社福中心或冒險遊戲空間的工作人員數量及專業,托育及慣行教育校園各種年齡及規則管教程度納入不同層次遊戲,家長教師遊戲素養培力,就如兒童友善城市的真義是城市中每一個人的行為轉化所持角度,為了可以養出具韌性的兒少,培力專業人才、創造友善氛圍、形成遊戲文化、優先將遊戲作為時間運用或為遊戲編列預算等,運用利益風險評估的工具去看各層面,也不失為一種陪伴成人長出韌性的思考途徑:

  • 個人層面: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和態度,包括他們的知識、能力、年齡、性別等。
  • 內在層面:人與他人的關係和社交網路。
  • 制度層面:社會文化、社會規範和法規。
  • 社區層面:社區的物理環境和社區資源的提供。
  • 政策層面:國家、地方和區域整體政策,以及政策制定者的看法和態度。

關於陪伴台灣的每一位成人長出韌性的漫漫長路,且讓我依照年度,把這十年的軌跡作一個冗長的回顧。

近十年的相關文章編年回顧

2016 年,Janelee Li 稱澳洲推薦孩子生理活動至少在戶外曬太陽二小時,發展更具有韌性、健康以及創造力的自然風玩耍新潮流。2018 年,兒童遊戲權專家 Tim Gill 發表《安全的玩?公共空間中兒童遊戲、風險與責任的全球白皮書》,我請他讓 Bernard van Leer 基金會(現更名 Van Leer 基金會)答應讓謝宜暉、蔡青樺和葉于莉翻譯成中文(繁簡體都有),讓華語使用者作為參考。接著,還有我代筆整理編輯的〈從紐約 play:groundNYC 經驗,看冒險遊戲場如何養出民主下一代〉文中,闡釋世界各地包括美國紐約的「直升機教養」可能扼殺孩子練習風險評估及微型民主。

2019 年,謝宜暉首次為家長闡釋冒險遊戲能培養孩子的韌性,該年暑假我觀察新加坡裕廊湖公園,也書寫給親子的風險評估練習,給孩子有助益的陪伴。後續秋天,我則是在參加英國布里斯托兒童友善城市研討會親炙《和兒少一起設計城市:不只是遊戲場和滑板場》作者 Kate Bishop本人,她說:「兒童作為自然而然改善環境的媒介(按:即兒少參與),好讓城市變得韌性」。2020 年,我寫下引述劍橋女爵凱特·米道頓名言:「(自然遊戲空間)是(孩子」未來長成一個個健康又快樂大人的基礎,因為這個環境讓他們從自由遊戲中習得生活技能、建立自信、身心能力、創意和生命的韌性。」COVID 大疫正盛,我引述同樣也是兒童友善城市規劃專家 Tim Gill 強烈建議:「繼續陪孩子自由遊戲,因為遊戲對兒童來說像呼吸一般重要,也讓孩子記得家庭在疫情時的韌性;疫情失控時,遊戲是孩子唯一能自我掌控的時空,而不會浸在恐怖驚嚇的情緒,孩子感受大人面對壓力處變不驚,從中習得面對未知的情緒穩定。」

也因台灣防疫有成,遊戲建設如常各種開會奔波,就在各位讀本文這天,世界都市公園協會(World Urban Parks)邀約我上網路論壇談《COVID19 疫情期間的遊戲與韌性》,於是我的題目〈台灣仍可以繼續遊戲(Taiwan Can Still Play)〉 [註2]。現在看來,想破題一次說完台灣韌性,題目也訂太長,不過實際簡報內容也把當時半年裡台灣所有具遊戲性且帶來國家韌性的各種作為分享給全球。

世界都市公園協會辦理 COVID19 疫情期間的遊戲與韌性論壇(圖片來源:世界都市公園)

2021 年,兒童心理師江淑蓉已提出「心理韌性」可以在遊戲場中學習,孩子有更多面對挑戰的勇氣、接受暫時挫敗的空間,還有再次嘗試的努力:這次五月專題,大家可以讀到淑蓉暖心溫柔敘述再次重現。

同年,除了強調不只是遊戲場,我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的《終身微學習資訊站》介紹遊戲友善學校(或動物園、博物館或圖書館,幼兒園及中小學四周步行通學路),要加入一起對抗「數位化童年」、「肥胖童年」和「室內化童年」,還給學童自信心、獨立、韌性、快樂和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能力。另一頭,我則對家長在《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書介推薦文裡呼籲:「⋯大家放手讓孩子去從遊戲社交中練習衝突和合作的方法、從跌倒挫敗下長出韌性和毅力、從探索冒險裡生出評估和試錯的判斷力。⋯」

同樣在 2021 年 12 月,眼底城事推出「遊戲場是空間環境,不只是遊具產品」專題,收錄六篇文章,王竣鴻、林穎資、和我共筆的導論,破題直接面質「台灣兒童遊戲空間的風險利益評估」是為誰好?向公眾、專業者及政策制定者倡議,應引入質化的利益風險評估,邀約相關專家,將孩童透過遊戲能獲得的利益列在優先項目:

要分辨什麼是危害(hazards)?什麼是好風險(good risks)?什麼是壞風險(bad risks)?好風險,會讓兒童投入與挑戰,並支持他們的成長、學習和發展;而壞風險,則是沒有明顯的益處,兒童根本不可能自行評估的風險。 還要注意「風險補償 (risk compensation)」,因為大人把環境弄得越安全,孩子就越不會有機會練習「評估風險」,因為他們被剝奪了學習如何保護自身安全的機會。

而胡紫寧和紀惠齡攜手做懶人包,談遊戲空間元素之一「遊具」的「檢驗」依照經濟部標檢局所定國家標準(CNS, 特別是 12642-1 / 12642-2、12643、15912 和 15913),未考量到整體遊戲環境及有利兒童發展為核心基礎的「利益評估」內容(見下圖)。

遊戲場的大象溜滑梯去哪了?文章懶人包圖之一(圖片來源:眼底城事)

仍於荷蘭就讀博士學位的許立儒,則介紹威爾斯援引歐洲標準委員會發布的遊戲場設施及鋪面相關標準,彰顯「風險乃兒童遊戲中有利其成長與發展不可或缺之元」以及廠商自評務必執行此程序。金獎設計師對此也表達困擾,感慨「原本遊戲場設計中所重要的冒險被『安全』(避險、零風險和零傷害)所壓下了,兒童在沒有風險的遊戲場中缺乏自由探索、學習成長的機會。」,呼籲衛福部社家署思考設計遊戲場分級管理,從風險及利益評估的角度來思考兒童遊戲場的管理規範。

2022 年, 眼底城事創辦人陳懿欣也在環境法律人協會演講「韌性包容城市的規劃,是讓自然與兒童都參與」。同時,監察院監察委員王幼玲、趙永清、范巽綠、蕭自佑提案糾正衛福部,法規未與時俱進滾動式檢討,導致創意、親近大自然、挑戰、冒險性遊具遭到扼殺,有違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保障兒童遊戲權,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之宗旨;中、小型,及私人(含百貨公司)、公園、學校等多種不同類型、考量遊具使用年限,主管機關允應有風險分級管理概念。

台灣和世界都足足走十幾年

2023 年 6 月,我赴蘇格蘭格拉斯哥參加疫情停辦了六年的國際遊戲協會(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世界大會,大家終極關懷的研究主題,除環境創造、童年品質、最佳發展外,就是韌性(見下圖)。

格拉斯哥世界大會研究主題分析(圖片來源:IPA Glasgow 2023 國際遊戲協會)

也是在這一場世界大會上,Tim Gill 與五位研究學者的平行對談中(見下圖),宣布隔天 6 月 8 日(或是 9 日時) ISO 會公告發布 ISO 4980:2023 運動及休憩設施、活動和器材的利益風險評估(適用於遊戲空間)。從 2008 倡議到訂定全球性國際標準,走了 15 年,專家學者討論到最後一刻,才一致認同要大改思維,將利益(benefits)放在風險(risk)之前,強調利益評估優先於風險評估的意義,打破了遊具(檢驗)標準對兒童遊戲的過度保護,兒童可能再也不會被成人錯誤的恐懼和焦慮,而損害他們遊戲權利及利益,也表示政府、委員會、企業等對安全和風險採取平衡作法,用更謹慎的風險管理,並將焦點放在具有挑戰性和冒險性的遊戲機會帶來的益處。

左:格拉斯哥世界大會現場;右:ISO 新國際標準(圖片:Christine Lee)

同年秋天,我又榮幸又興奮邀約到 Tim Gill 和國際新星暢銷遊戲公司 Monstrum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 Ole B. Nielsen 來台,前者主講長期倡議具風險挑戰遊戲倡議及新國際標準、後者談創新與韌性,但後來因各種細故,Tim Gill 未能成行。然而,智樂遊戲協會在今年二月底時,邀請了英國/歐洲遊戲場安全標準委員會主席 Andy Yates [註3] 就此內容赴港授課並帶領眾人現勘實作,指導如何運用 ISO 新標準評估風險及相應的好處 – 台灣也有一群跟緊國際新知的遊戲好夥伴飛往參加課程與實作,這一次五月專欄,也會有從兒少遊戲倡議運動就站在我們身邊的陳翰可經理,寫出心得分享,在台灣得以親耳聽講前搶先嚐鮮。

話說回來,在台灣的我們仍舊幸運地是 Ole B. Nielsen 帶著十幾年前觸發他開始為孩子設計的親生兒子一起來台,前後在台中「美樂地公園論壇」和新北「為兒童設計韌性」連說二遍在遊戲中「設計韌性」;親眼看到已長得亭亭玉立要參加巴黎奧運選手的小男孩,本在地球另一端的粉絲如我,感動不已。另外,台中另一位講者 Jesper Møller,則是談共融遊戲設計,謝宜暉將首次整理二個論壇、二位講者的內容,給大家閱讀。

Monstrum 創辦人暨創意總監 Ole B. Nielsen 在台中美樂地公園論壇的演講(圖片:Christine Lee)

也是同年的第四季,Tim Gill 在為「都市兒少全球聯盟(Cities4Children)」的〈兒童友善鄰里看/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文中提到蔡青樺等人深耕的同安街台灣案例,甚至將兒少韌性和城市韌性對接、互為因果、相依相存,譽為雙贏。

來到 2024 的今年,就是大家要鎖定眼底城事,五月專欄整理數篇文章,繼續這個重要面向的討論。

簡短結論但請鎖定整月文章

丹麥的 Jan Gehl(揚‧蓋爾)建築師曾說過一句名言:「先是生活,接著空間,最後才是建築。反過來的都市規劃,永遠行不通的。」所以,先懂孩子,接著兒少利益(他們需要養成韌性、他們需要風險挑戰),最後才是遊戲設計。

以兒童主義中的孩子主位(emic)思考,孩子會怎麼想、孩子會怎麼做、孩子會怎麼玩,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慢慢邁向一整個五月相關的閱讀、反思、討論和後續的行動。

  • 註 1:2023 年 6 月 ISO 發布 ISO 4980:2023 Benefit-risk assessment for sports an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ctivities and equipment 之前,風險利益評估還叫作 風險利益評估,原文為 RBA,Risk-Benefit Assessment (或稱 Risk-Benefit Analysis)。
  • 註 2:當時分享訂的太長題目是Taiwan Can Still Play: How Children Benefit from the Resonance of Spontaneous Civil-Government Collaborative Pandemic Prevention, Schooling as Usual for Social Connection, Reinforcement of Play Value, and Nature-Focused Physical Distancing。
  • 註 3:Andy Yates 就是在台灣前幾年發生「雙滑桿爭議」時,回信跟我解釋「雙滑桿」在歐規及 ISO 都沒有任何疑慮需要特別制定標準的專家。但在當時台灣,他的「證詞」卻被另案解讀,造成全台迄今無法有「符合標準的雙滑桿」設置在遊戲空間。期待將來他來到台灣親自授課解說,並帶領大家實作利益風險評估後,這個好玩又迷人的直觀設計能重回遊戲現場。

台灣「遊戲與童年」研究群社團版主。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3 thoughts on “導論:如何陪伴孩子長出遊戲韌性?國際開始主流化利益風險評估作法

  1. 國內相關領域的系所師長或許可以指導研究生多往這方面領域來研究,產業界亦可提供資源給予協助,希望一切都往好的方向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