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基本設計與敘事性建築計劃之應用》書摘

編按:本文摘自《《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基本設計與敘事性建築計劃之應用》書摘》。這本手冊介紹最新的生成式AI在建築設計之「基本設計」和「敘事性建築計劃」中的應用,提供高效率和控制品質的操作方法。本手冊使用的AI軟體為Midjournry(以下簡稱MJ)V6和ChatGPT3.5,內容包含參考軟體公司的官方網站資訊,以及課堂上的實際教學和應用心得編寫而成。上列兩個軟體功能強大,本手冊中只介紹與手冊主題相關的若干指令、功能與參數。手冊中的圖片,除了另有註明以外,都是使用MJ生成的。

本次書摘選擇本書Part 3 敘事性建築計畫,操作案例為作者鄭晃二老師為本篇書摘另行製作,針對台北市南西商圈因一人檢舉街區商店不符合土管原則,引起商區特色將因過時都市管理而消失的紛爭。

作者:鄭晃二;本文附圖為AI生成。

NAP的工作理論

什麼是NAP?

「敘事性建築計劃」(NAP)是針對「敘事性建築」所建立的計畫,其建立時間與目的與「建築計劃」有所不同。

「建築計劃」包含了關於設計建築的理念、目標、預期的空間品質等質化的論述,以及確認設計的條件與限制等關於法規、預算、基地條件、物理環境、社會人文等量化因素的考量。建築計畫必須制定符合這些條件的規範,以便在真實世界中完成建築物的建造。

而「敘事性建築」則是指用來傳達故事或情境的空間或場景的建築設計作品,通常在虛擬現實、遊戲、數位藝術、電影等媒體中出現。雖然敘事性建築的創作充滿高度自由,但是設計者所創造的建築仍需符合建築學的要求,至於故事的時間、空間、社會人文等資訊則由設計者自行設定。

在遊戲、數位藝術、電影等媒體中所呈現的建築並沒有實際蓋出來,需要透過各種媒材讓觀者可以感受這些空間的存在。

設計者需要營造出一個具有故事性、情感性和吸引力的世界,讓觀者能夠沉浸其中,進而投射到故事角色的視角中,認識並且感受到設計者創造出來的建築空間。

敘事性建築在建築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低年級的設計課程中,通常會由指導老師針對假設的基地與設計條件進行設定,例如基地現況、相關法規、造價等因素,以利學生針對特定教學目標進行操作而完成學習的目的;以高年級設計課程,這些條件的設定是由學生自行決定的,需要做出敏銳且合宜的判斷。

然而在建構敘事性建築時,有些學習者常面臨想像力停滯或是思緒雜亂的困境,善用時下生成式AI的強大功能,可以成為學習者的輔助工具,提供協作之效能。以下將先簡要整理敘事性建築的主要架構,再談生成式AI在建構敘事性建築過程中的運用方法。

本手冊介紹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建立敘事的內容,以幫助設計者建構對於建築設計的掌握。這套方法也可以用在一般的建築計劃、都市更新或是社區營造的行動中,可以協助將不確定的未來生成具體的影像,作為溝通的媒介。

NAP 的架構

NAP 的主要架構有以下三項:論述、故事與情境。

  1. 論述:包含議題、主題與命題。議題為具爭議性或具價值之概念,主題為對象、故事、或建築類型,命題為主要觀點或具價值之判斷。
  2. 故事:故事是引導觀者理解建築設計的媒介,通常是短篇故事,由角色、行為、感受、環境等核心元素所組成,透過角色身分、互動的行為、都市中的情境、互動的結果等內容建構而成。
  3. 情境:可以使用整體性的概念,例如,1860年代巴黎,或台灣的夜市等特性明顯的場所。更細緻則包含空間或場所的佈設或風格特性,例如空間特色,重要物件的造型,環境設施的材質、顏色、光線等。

範例:
台北市南西商圈議題
都市更新推土機政策下的市民逛街模式演變圖


《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基本設計與敘事性建築計劃之應用》

作者:鄭晃二
出版社: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出版日期:2024/ 6/ 28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留學美國與荷蘭。專長為社區與都市空間研究,設計方法論,著有: 創造城市的設計思考,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做工的場所,建築設計這樣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