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 Facebook
  • Instagram
  • RSS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 首頁
  • 尺度
    • 國土規劃
    • 城鄉規劃
    • 地景設計
    • 都市設計
    • 交通規劃
    • 社會住宅
  • 議題
    • 韌性與調適
    • 人本街道
    • 公民參與
    • 地方創生
    • 數據與科技
    • 社區照護
    • 兒童友善
    • 都市再生
    • 自然與人
  • 每月主題
    • 2023年
      • 2023年3月 – 設計街道:我們需要好行好走的路
      • 2023年2月 – 社會住宅與社會創新
    • 2022年
      • 2022年5月 – 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
      • 2022年4月 – 學校沒有教的事
      • 2022年3月 – 探索地面之外
      • 2022年2月 – 為了明日的記憶:轉型正義與空間
      • 2022年11月 – 進擊的社宅:社會居住新轉向
      • 2022年10月 – 以河流為起點:想像,體驗與生活中的流動
      • 2022年9月 – 時間的迷思
      • 2022年8月 – 那些導覽要教你教我的是?
      • 2022年7月 – 城市的吶喊!氣候變遷ing
      • 2022年6月 – 轉身面向海
    • 2021年
      • 2021年12月 – 遊戲場是空間環境,不只是遊具產品
      • 2021年11月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2021年10月 – 樹與森林
      • 2021年9月 – 地貌與構築
      • 2021年8月 – 教室外的在地學習
      • 2021年7月 – 城市人間的維生系統: 菜市場大不易/疫
      • 2021年6月 – 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永續生活
      • 2021年5月 – 資料驅動的空間分析與規劃
      • 2021年4月 – 國土計畫與計畫之外
      • 2021年3月 – 平台都市主義
      • 2021年1月 – 島嶼臺灣 2030
    • 2020年
      • 2020年12月 – 看不見的城市
      • 2020年11月 – 人本友善的街道
      • 2020年10月 – 都市的流
      • 2020年9月 – 電影與城市
      • 2020年8月 – 自然遊戲空間
      • 2020年7月 – 宜居城市
      • 2020年6月 – 食物與城市
      • 2020年5月 – 參與式設計
      • 2020年4月 – 社區療癒
      • 2020年3月 – 東亞街之道
      • 2020年2月 – 搞軌都市主義
    • 2019年
      • 2019年11月 – 居住的社會問題
      • 2019年10月 – 韌性的進擊! 沿海聚落的未來
      • 2019年9月 – 五感景觀
      • 2019年8月 – 活的空間
      • 2019年7月 – 2050・City・Everyday life
      • 2019年6月 – 兒童友善城市
      • 2019年4月 – 城市照護與高齡社會
      • 2019年3月 – 閒置空間與再利用
      • 2019年2月 – 玩台灣
      • 2019年1月 – 地方之眼
      • 2019年12月 – 都市地景中的矛盾與複雜
    • 2018年
      • 2018年12月 – 韌性成事好城市
      • 2018年11月 – 三歲生日快樂
      • 2018年10月 – 文資再戰
      • 2018年9月 – 自行車友善社區
      • 2018年8月 – 山寨以及他們的產地
      • 2018年7月 – 校園景觀
      • 2018年6月 – 鄉村的未來
      • 2018年5月 – 智慧的城市
      • 2018年4月 – 遊戲的人
      • 2018年3月 – 行走的人
      • 2018年2月 – 過年中的城事
      • 2018年1月 – 臺灣地方的美好
    • 2017年
      • 2017年12月 – 給我一口好空氣
      • 2017年11月 – 社區交往- 重建一座具有親密感的城市
      • 2017年10月 – 散步正當道!適宜散步的城市
      • 2017年9月 – 中部城鄉的翻轉
      • 2017年6月 – 好玩城市進化論
      • 2017年5月 – 游擊花園的都市指南
      • 2017年4月 – 氣候服務與空間規劃
      • 2017年3月 – 綠色基盤系統
      • 2017年2月 – 設計專業如何介入社會
      • 2017年1月 – 友善與平權的空間
    • 2016年
      • 2016年12月 – 空間與制度工具
      • 2016年9月 – 再訪公民參與
      • 2016年8月 – 鄉村創生
      • 2016年7月 – 我家隔壁的好景色
      • 2016年6月 – 韌性城市
      • 2016年5月 – 好的街道
      • 2016年4月 – 廢校與鄉村
      • 2016年3月 – 關於未來公園的想像
      • 2016年2月 – 菜市場
      • 2016年1月 – 自行車城市
    • 2015年
      • 2015年12月 – 都市再生
      • 2015年11月 – 民眾參與
  • 專欄
    •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一起合作住宅吧/OURs都市改革組織
    • 威廉懷特小教室 / 眼底城事編輯室
    • 地景故事 Earthwords / 孟宗
    • 非寶島指南 / 陳尚平
    • 都市設計系列講堂 / 基隆市政府
    • 地味手帖/裏路
    • 從電影看城事 / 陳小易
    • On Air ON AIR / 簡旭伸研究室
    • 家山共學計畫 / 眾森自然工作室
  • 資訊
    • 說書
    • 活動
  • 關於
    • 我們是誰
    • 版權說明
    • 聯絡
  • 所有文章

藝術介入空間

藝術家×社區報:竹圍的東南亞的紙上博物館

Posted on 2019/01/022022/07/05

文/林正尉  編校/吳柏澍 2016年,時任《四方 […]

Posted in 2019年1月 - 地方之眼, 地方創生, 所有文章, 每月主題 Tagged 地方創生, 社區報, 社區營造, 社區行動, 藝術介入空間

草原上的自治與反叛編輯

Posted on 2018/05/072022/06/27

文/蔡博藝(作者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生) 前幾天跟一個 […]

Posted in 2018年5月 - 智慧的城市, 公民參與, 地方創生, 尺度, 所有文章, 趣空間 Tagged 公共空間, 民眾參與, 藝術介入空間

公共空間的反擊:香港游擊派對

Posted on 2018/03/302022/07/05

大廈間斷續的山形,燈光開啟了窗 一切那麼清晰都在遠處但可否在 […]

Posted in 公民參與,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公共空間, 游擊行動, 藝術介入空間, 都市游擊, 香港

聽!那些聲音,合奏出什麼樣的南港風景?

Posted on 2018/03/212022/06/27

作者:孵一間工作室 Foison Art,張家瑋 要怎麼描述 […]

Posted in 台灣事, 地方創生,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聲音地景, 藝術介入空間

基隆正濱港町藝術共創 – 在「藝術」以外,我們所談的是一種「感染」

Posted on 2018/01/262022/06/27

文字/星濱山 攝影/星濱山 近年因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或 […]

Posted in 2018年1月 - 臺灣地方的美好, 台灣事, 地方創生, 所有文章, 每月主題, 都市再生 Tagged 社區營造, 藝術介入空間

Replug Into Nature – 台電大樓綠藝變身

Posted on 2016/11/022022/06/27

文:台電營建處建築組 侯力瑋 牆打開了 室內外通了空間流動了 […]

Posted in 台灣事, 地方創生, 所有文章, 都市再生 Tagged 公共空間, 空間活化, 藝術介入空間

「藝術」只是手段,「環境」和「社區」才是目標―參與2016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省思

Posted on 2016/08/122022/06/27

文 / 照片:賴彥如 當代藝術最關鍵的一個價值變化,是去思索 […]

Posted in 2016年8月 - 鄉村創生, 台灣事, 地方創生, 所有文章 Tagged 藝術介入空間, 農村, 鄉村發展 4 Comments

我,開始住在山村「大崎」

Posted on 2016/07/082022/06/27

文:林建叡 2012年中旬,我參與了臺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 […]

Posted in 2016年7月 - 我家隔壁的好景色, 台灣事, 地方創生, 所有文章, 每月主題, 特別邀稿 Tagged 藝術介入空間, 農村

來去偏鄉小學住一晚: 看日本的偏鄉廢校議題

Posted on 2016/04/292022/06/27

文:阿弦 楔子 抵達三省屋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我們從東京坐新 […]

Posted in 2016年4月 - 廢校與鄉村, 地方創生, 城事觀, 所有文章, 每月主題 Tagged 廢校, 藝術介入空間, 鄉村發展 1 Comment

Posts navigation

1 2 →

近期文章

  • 進擊的公務員!交通單位如何面對台灣艱困交通環境
  • 馬拉松跑者的城市
  • 共學,解放生活想像力;參與,則是賦予公民設計城市生活的權力
  • 新加坡深度考察:解析銀髮區與道路設計細節
  • 群眾標記平台可凝聚群眾共識並加速安全的行人環境建立
  • 道路人行空間的設計問題
  • 讓自然來照顧自己 – 家山是最好的綠色照護基地
  • 如何透過都市計畫端改善道路安全?考量使用者角度設計街道(下)
  • 如何透過都市計畫端改善道路安全?確立路口幾何設計的原則(中)
  • 如何透過都市計畫端改善道路安全?由路網結構調整開始(上)

熱門標籤

人本環境 兒童 兒童參與 兒童遊戲場 公共空間 公園 創用CC 參與式設計 合作住宅 國土計畫 地方創生 地景 城市故事 基隆 威廉懷特 宜居城市 文化資產 景觀 景觀設計 智慧城市 歷史保存 民眾參與 水治理 特公盟 生態城市 社區交往 社區營造 社宅 社會住宅 社會設計 空間活化 綠色交通 綠色基盤 自行車城市 藝術介入空間 街道家具 街道空間 農村 遊戲空間 都市再生 都市治理 都市計畫 都市設計 鄉村發展 韌性城市
  • 首頁
  • 版權說明
  • 聯絡
  • 尺度
  • 議題
網站營運協力:淬戀影像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Pho by Themato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