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隨流轉 — 回顧「都市的流」專題

建築師路易斯‧蘇利文曾說形式追隨著功能(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在都市尺度則有人說空間的形式隨流動而轉變(form follows flow)。

有玩過模擬城市的讀者應該熟悉,都市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資源(水、電力、汽車)和營力(市民的需求、稅收)流動,而這些流動與營力促使作為市長的玩家開闢更多住宅、辦公大樓、公園、綠地、地鐵、發電廠、垃圾處理場甚至墓園,最終你所操控的城市成為很多人居住的大都會區。

在十月間,編輯室籌畫「都市的流」專題,嘗試對這些在都市中的各種流動作出討論。總地來說,雖是以選文轉載居多,但大致歸納出幾種「流動」,以及這些「流動」如何影響「空間」的形成,抑或使反過來受空間形式而限縮、轉向。

人的活動

都市居民的活動,總是最直接影響、塑造都市空間景觀。

能夠帶動人潮流動的機制,則成了影響空間形式的作用力。在日本,鐵道公司為了帶動運量和資金,成為都市活動的創造者(資本流:淺談東京鐵路站前的開發與景觀);而在韓國,則因為外送市場興盛,削弱了都市街道的活力(資訊流:《外送的民族》如何改變城市)。

市場機制以外,人為政策也影響空間的形成,社會住宅 / 公共住宅在近期逐一拔地而起,引領的是城市中的游牧,流動的居住(居住的流:社會住宅小調查:以搬家為前提的入住,以分手為前提社區交往)。

而被人類遺忘的荒地或邊界,並非沒有了機能,反成為給予生物在其中重生的機會,形成另一種新的活動 / 流動(厚、薄、冷、暖:特瘦公園與青綠軸帶雛論)。

資源利用

無論是城市擴張或緊縮,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資源的利用,如何有效率利用相關資源也是城市規劃者的難題。在循環經濟的精神下,物質的流動、或是人類排泄物的再利用勢必在未來受到重視。(物質流:推循環經濟從「物質流」下手 環保署、經濟部聯手促產業轉型;廢水流:推行循環永續社區,先來談談你和我的…排泄物

自然之力

水往低處流,是人類引用水源所需要遵循的自然法則,也因此構思出各式各樣的水利工程設施(空間偵探隊:供水設施)。風則是另一個強大的自然之力,影響傳統建築形式,也成了現代微氣候調控的最佳助力(空間偵探隊:風與聚落)。

在這個月的探討中,仍有許多類型的流動未被提及,例如生物的流動、雨水的流動、食物的流動。是以希望本月選文作為引子,未來能作更進一步挖掘、拓展。



avatar

眼底城事編輯室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