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兒童遊戲的政策制定

翻譯:蔡青樺  編輯:謝宜暉

兒童遊戲的七大基本好處

從跨領域的觀點來看,都能清楚發現,「兒童遊戲」在個體發展、社會形成以及人類演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在Lester及Russell (2008) 的文獻探討中指出,兒童從遊戲獲得的基本好處,有以下幾點:

加強情緒調節:遊戲能加強彈性及適應性情緒的發展。

促進正向感受:遊戲是種令人享受的經驗,可以促進正向情緒,而正向情緒回過頭來,則會鼓勵更多的探索、創新與創造力。

訓練壓力反應:遊戲提供了創造及解決不確定性的機會。

啟發創造能力:遊戲與創造性之間的重要關連性,存在於面對新事物跟未知狀況的靈活反應,以及對於各種刺激,不會用嚴肅得面向去詮釋。

整合學習系統:遊戲的主要益處,不在於發展腦部的高層次認知,而是整合了動機、情緒與獎勵機制 (Reward System)

建立關係歸屬:從初生到成年時期,遊戲是建立強烈歸屬感的主要推手。

創造在地歸屬:正如兒童需要強烈的社會歸屬感,對在地的歸屬感,也可視為一種關鍵的適應系統。創造出對地方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為了達成幸福感,也是為了維護環境的品質與生命力。

兒童遊戲權就是兒童自發會關心的事

摘錄自Play for a Change 研究報告 — 作者 Stuart Lester 和 Wendy Russell (Play England, 2008)

在支持兒童遊戲權的各個面向中,其中一個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論點,就是遊戲的好處大部分都已被科學證實。雖然這個重要性顯而易見,卻不在受到政策制定者青睞的層面上。

的確,大多數人、政治人物或非政治人物,都不會把「遊戲」與「政府政策」聯想在一起,甚至完全不認為遊戲是個議題

這跟兒童所關心的事(而非有關兒童的事),多半被成人社會視為無意義且不重要的,有很大的關係,或是會被政客視為更重要的目標所取代,例如:增進兒童學力、升級體能活動,或者讓兒童投入所謂的「正向」目標等。

遊戲,是兒童與生俱來的預設值

兒童的預設值 (Default Setting),就是遊戲。兒童在食衣住行上被滿足,以及具有一定安全感之後,他們的首要需求就是遊戲。幾乎所有物種,都有這種強烈的生物及心理特徵。這是年輕人定位自己,以及探索要如何投入、領航及共同創造這個他們身處世界的方法。

對兒童來說,遊戲是他們自我探索跟自我表達的媒介。他們透過遊戲,本能地預演及發展他們情緒與身體的各種能力,從而形成人生第一次的自我認同。遊戲,也讓他們第一次面對並學習如何處理危機。

兒童隨時隨地都在尋找遊戲機會 (Play Opportunity),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許多政策制定者,卻經常誤解了遊戲在兒童生活及發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們企圖操縱跟指導兒童遊戲的方向,狹隘地定義它是能增加未來「人生機會」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及健康指標。因此,經常會聽到他們說:「遊戲跟學習沒有差別。」這種說法,遺漏了遊戲的核心要點:兒童會遊戲,只是因為他們需要,這是天性。學習只是附帶的,除非是為了在遊戲中變得更拿手。

遊戲行為讓我們重新信仰「純粹活著的價值 」

遊戲領域的重量級學者Brian Sutton-Smith總結說:「遊戲的主要目的,單純是為了享受。遊戲的相反不是工作,而是抑鬱,因為遊戲行為讓我們重新信仰「純粹活著的價值」。

整體而言,成人只會安排自己賴以生活的系統程序,或者換句話說,成人只會分配資源給共同文化中認為重要的服務跟機構,總是習以為常地忽略甚或壓抑兒童最根本的天性 — 遊戲。

經由政策的制定,把兒童遊戲放在核心,是人類社會中,最深奧的難題。

 

作者:Adrian Voce
照片:Joris Louwes

 

原文出處:https://www.childinthecity.org/2017/09/29/policymakers-should-look-again-at-childrens-play/

 


蔡青樺
從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到慢慢練習傾聽孩子,並進度緩慢地學習成為一個「好大人」,也因此更加關心跟孩子有關的議題。衷心希望台灣的孩子,你的我的大家的孩子,都能真正擁有自由快樂的童年,也能在更友善尊重的環境成長。

謝宜暉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史丹佛大學雙碩士,曾任職科技業,目前為全職媽媽,兼職翻譯。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其他文章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