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好嗎?

文:黃宗舜、郭兆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美好,而台灣人心中什麼是美好呢?若是你,會如何回答這個有想像空間的問題?

國小時家住嘉義鄉村,那片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是我心中美好。高中參加救國團活動去爬玉山,那片美好變成了美麗壯闊的中央山脈,峰峰相連、綿延不絕,震撼人心,中央山脈變成心中美好的代表。

而這一切在大二暑假時改變了。仗著年輕好體力,我們幾名同學騎腳踏車環島,青春正當時,其中一晚,躍動的身心好不容易蜿蜿蜒蜒的,戴著頭燈摸黑繞出南迴公路,在台東大武海岸線上第一次看見月出。剛升起的月亮只像漁船紅紅的的小燈,一點都不起眼,慢慢升高時顏色漸黃也漸漸明亮,再升高一點才變成銀白色,燦燦銀光照耀在海面上,照出一條銀白的月之路,筆直的射進我們的眼裡。雖然才幾分鐘的時間,但對當時的我而言,彷彿看見了全世界最美麗、最夢幻的景色。

隔天無預警的,又來了一個大景–東海岸日出。太陽還沒升起時,雲層已經染上美麗的紅、橘、黃,還襯著點夜晚捨不得離開的黑與灰,一種帶著躍動感的魔幻能量,逐漸的暈染開的雲層範圍越來越大,也仍有完全潔白的雲在飄逸流轉。天空顏色不全然只有紅、橘、黃,顏色層次已多到無法細數,也照出一條一條輻射向外的金芒,有些光線還被雲層或其他東西遮擋,間隔出現,沒有固定規律,一切如此和諧美麗。心中一直在猜想太陽要從哪裡升起來?是最紅的地方?還是最亮的地方?直到陽光真的升起了,理所當然的金金燦燦堂堂皇皇。

台灣海岸發生什麼事

這片美麗一直保留在腦海中三十多年,無可取代,直到現在午夜夢迴時都還能不時出現在幻境之中,也許就這樣許下了一生與海不斷的牽掛。但這樣的場景已經因為建設再建設,我已無法再追尋,多麼悲傷卻真實的情節。

2008年起,我們成立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開始帶領國人沿台灣海岸線徒步環島,推廣海洋環境教育,全台本島海岸線繞一圈大約60天,目前走了六圈,我們每一次帶領著台灣民眾走讀台灣海岸線時,每一趟都會有夥伴疑惑地問:「美麗的海岸怎麼越來越短了?原本的美麗去哪了?」

地點明明一樣,但隔幾年就多了成排成排的消波塊,或原本的沙灘築起水泥堤防高牆,阻斷了下海的小路,也擋住了親海的心。台東市以南那片綿延的沙灘上,這些年除了丟滿消波塊外,更拓寬了南迴公路,原本的兩線道變四線道,四線道變六線道,高聳的高架橋遮住整個部落看海的視野。

我們好疑惑:「這裡有必要蓋這麼寬的馬路嗎?」

主管機關答:「南迴公路會塞車,所以要拓寬。」

再繼續追問:「南迴公路到底何時會塞車?」

答案令人無言: 過年連假會塞車。

返鄉過年相當重要,但僅僅為了這短短幾天的需求,就毀掉40公里的海岸線。原本南迴公路就曾發生大浪將車輛入海中,表示馬路離海過近。現在又將原本的馬路拓寬,直接佔用一半的沙灘,為了避免建物受海浪影響,只好丟更多的消波塊……..。

多麼令人難過啊!!我們的家鄉台灣,原本美麗的海岸不斷變醜,人們為了人類自己的各種需求,挖山、填海、造陸、拓寬,嶄新高聳的高架橋有了「全台最美海岸公路」的新稱號,但看過原始美麗的我們知道,他背後是生命驚恐可怖,萬物奔逃….。(推薦閱讀:步行城市的道路景觀設計思考

2014年我們進行徒步環島活動時專門找了一組志工夥伴認真計算,全台海岸線上大約有2,400萬顆消波塊,幾乎等於甚至超過我們的人口總數,以每一顆平均30萬元來算,這數十年來光是做成消波塊丟進海裡,台灣就花了七兆兩千億,而丟在沙灘上的消波塊仍會不斷下沉,大約3-5年就會從沙層表面沒入沙層裡,無法保護上面的人造建物,必須再丟新的。但我們必須知道,每一段的海岸線能夠容納多少沙子是固定的,如同每一間教室可以裝多少人,都是固定的,今天沉下去的消波塊就會佔據沙層裡的空間,讓體積跟他一樣多的沙子被海浪帶走,消波塊真的只能讓浪不要直接拍打堤防傷害路基,但沉下去的消波塊,卻不斷的加速沙灘的流失,最終沙層流失殆盡,堤防路基也會崩毀下沈,又再丟更多修波塊…..

我們總在懷念曾經的美好,總在追尋己不存在的過往。

沖繩,他山之石

而國外呢?他們也要照顧民眾的安全與需求,他們也會傷害自己的海岸線嗎?

幾年前夏天,我帶著家人去沖繩旅遊,其中有連續兩天的下午都待在同一片沙灘讓孩子玩沙。面對完全陌生的水域、完全陌生的海,自己又不會日文,要喊救命都不知該怎麼講,所以第一天我很緊張。緊張地先把那片海域游過一遍,確認安全後再帶著孩子下水,整個下午玩沙玩水的過程,自己也是全程警戒無法放鬆。 第二天再到同一個地點才放下心來,開始觀察沙灘以外的事物,竟然發現遊客如織的沙灘兩側小山崖長得很特別,大小、形狀都一樣,顏色還跟沙灘的顏色一樣,均質到不像是天然的。打開手機用google地圖衛星模式一查,才發現這是人工岬頭,用人工的結構物圈住海岸,讓沙子留在中間。台灣也有同樣的人工岬頭,但日本的表面做得十分平整,平整到可以騎腳踏車,顏色還跟旁邊沙灘很像,像到我第一天沒有發現他。(如圖一與圖二)

圖一:沖繩名護人工岬頭衛星圖(圖片來源:Google Map)
圖二:顏色與沙灘很像的人工岬頭(圖片來源:Google Map)

人工岬頭台灣也有,但通常做得較為凌亂、生硬、突兀,如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旁就有人工岬頭(如圖三、圖四)

圖三: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旁人工岬頭 (圖片來源:Google Map)
圖四: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旁人工岬頭 (圖片來源:Google Map)

日本沖繩甚至連潛堤都做出來了,這潛堤也是消波塊堆成的,但潛在水面下,沒有露出水面。為了要達到削減海浪應力的效果,必須拉長戰線,每座潛堤縱深大約是100公尺,而這一座造價就要台幣兩億。台灣目前各地河川局一整年花費在河川海岸整治的預算差不多就這個數字,不可能全用在一座潛堤上。所以目前台灣只有書面規劃評估,尚未實際落實。

圖五:沖繩名護東江潛堤(圖片來源:Google Map)
圖五:沖繩名護東江潛堤(圖片來源:Google Map)

這些工整的岬頭、潛堤引起我的好奇,除了日本做事較為仔細、體貼外,他們對於海岸工法、使用態度上跟台灣有沒有不一樣呢? 沖繩沿岸,人工岬頭數量不少,但岬頭量體都不大。但令我悸動的是,岬頭旁邊多數保持著自然的海岸線,或許是沙灘,或許是岩岸,而且都是自然的。(請見圖七到圖九)

圖七:沖繩今婦仁村海岸 (圖片來源:Google Map)
圖八:沖繩名護洗喜瀨海灘岬頭 (圖片來源:Google Map)
圖九:沖繩伊芸海濱公園 (圖片來源:Google Map)

這個發現讓我很悸動,人類需要滿足人類的需求,無論是生存、健康或旅遊,但也要把其他地方留給自然,留給更多生命。畢竟我們與所有生命都共同使用地球這些資源,都有生存的權利,也都需要被同等照顧。 (推薦閱讀:日常型親水的再思考,我們如何與水重逢?

回看台灣

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紀錄片有一個畫面,在屏東縣枋寮的上空往海邊飛過,海岸線上全部都是水管,數量之多應該可以放入世界金氏記錄當中,這樣可怕的海岸線,我們每次帶著台灣民眾走到這時,所有人都有一個疑問「這都沒有人管嗎?」,有沒有更好方法來與自然共存?有沒有更美麗的方式來對待台灣這塊土地?(請見圖十到十二)

圖十:枋寮相當離譜的水管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圖十:高雄興達也是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圖十一:高雄中芸到鳳鼻頭一段更誇張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

台灣人很在意風水,上述這些都在破壞自己的生活風水。在大地風水學的理論中,眼睛所及只要是不順眼的景色、不自然的物品,都是破壞風水。在九星風水理論中,所有不美的樣貌都稱之為五黃廉貞星,屋宅是面向或是背向五黃廉貞星,都會造成家中貧窮,更會有危及生命的凶事發生。而我們海岸線上這樣的錯誤卻比比皆是,完全沒有考慮美麗、設計、與其他生命的需求,這實在是讓人不解!

台灣何時學會善待自己的環境?台灣何時才能正面看待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時真的找不到答案。台灣的環境美學、環境觀點都還在學習。台灣要走的路還很長,台灣才剛開始學習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推薦閱讀:「我能夠踩在這片土地是多麼幸運!」一堂學生與漁村對話的地理課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台灣「海」好嗎?

台灣是海島,海洋就在你我身邊。海洋不應是台灣進入世界的阻礙,海洋應是台灣與世界最大的連結,海岸又是人們親海的第一線,希望台灣人更懂的尊重環境、尊重更多生命。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教育部第八屆海洋教育推動小組,2021年新北市環境教育個人優等獎。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畢,兩個小男孩的爸,全台海岸徒步環島六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