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x210.jpg)
藝術家×社區報:竹圍的東南亞的紙上博物館
文/林正尉 編校/吳柏澍 2016年,時任《四方報》記者的林正尉,重拾藝術家的身份:以駐村藝術家的 […]
文/林正尉 編校/吳柏澍 2016年,時任《四方報》記者的林正尉,重拾藝術家的身份:以駐村藝術家的 […]
文/ 三灣少年藝工隊 即使對兒童而言,重點也不在於隔離汽車,而是減少汽車的主宰和處理被汽車侵占的街道遊戲空間。 […]
文:莊凱詠 / 大山北月創辦人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的策展人北川富朗於書中提到「廢校,不僅僅意味著 […]
記者陳思錡、王傳豪/宜蘭縣報導(本文經生命力新聞授權轉載) 一到中午,長者們聚集在長青食堂,一同吃飯、聊天,笑 […]
文:楊弘任 編注:《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一書由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本 […]
文/照片:林鍵樺(嬉遊境創意構築工作室負責人) 大家好,我是鍵樺: 首先,先為大家介紹自己的背景 […]
文/照片:李香誼 面臨高齡化、少子化、青壯人口嚴重外流的池上鄉,如何透過社區設計,將問題轉為潛能 […]
文字/星濱山 攝影/星濱山 近年因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或瀨戶內國際藝術祭[1],台灣吹起一股風潮,跟隨著日 […]
文:理查 作為一個空間工作者,以往在接受規劃教育或在業界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時常被訓練為必須能夠有系統性、有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