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地圖自己畫:淡水居民繪製社區導覽圖,解說在地知識

文: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說明>

淡水古蹟博物館與淡水社區大學合作開設的「優質導覽培訓課程」,除了關於學員的解說知識之外,課程著重於解說的多種意義,因此藉由個人經驗為起點的「社區地圖繪製」,去開展個人的解說技能與經驗累積,透過現地解說與參訪的遊客分享種種發生在淡水的故事。從銘刻在古蹟上的軌跡,擴大到回應現實中生活世界的文化經驗,以及環境價值觀的摸索與建構。

<正文>

解嚴前後,有關於地方歷史的挖掘與行動開始逐漸展成為一股運動,成為後來由政府所主導「社區總體營造」的前導力量。淡水在這一波運動中,伴隨著一連串的「文化資產搶救」與「鄉土教學」行動;特別在捷運通車之後,這些被搶救留下來的文化資產紛紛編入了淡水觀光發展的重要資源條件中。「文化參訪」成為淡水新興的活動,公部門與民間社團持續提供管道來接受「古蹟導覽」的需要。

除了古蹟與重要廟宇之外,淡水市街空間中仍保留豐富的傳統文化空間,因此,幾年下來累積了多種的導覽路線。早期的這些導覽者親身投入於田野工作,收集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與口述歷史訪查,建構了初步的淡水地方文史知識。運動中的導覽活動,扮演擴大在地社會認知的作用,藉由解說來凝聚地方參與者的熱情。為了提升觀光品質,淡水古蹟博物館與淡水社區大學合作推動「淡水優質導覽培訓」課程,意圖於深化解說導覽的品質,同時有計畫的以此回應淡水觀光所衍生的文創產業的發展。

課程除了古蹟的歷史、知識與導覽知能相關課程之外,提出了「生活地圖繪製」的實務操作課程,包括自我經驗的寫作、說故事與地圖的繪製。並在地圖繪製的過程,關鍵性的學習如何判讀地圖,將身體與城市空間的關係串起來,啟動了「導覽」的身體經驗,從單一古蹟點到城市路徑的展開,地圖是具有「空間性」的,是生活的所在,而這存在的許多故事不是抽象知識,而是生活智慧在變動社會中生存之道的潛力。

「生活地圖」:以生活經驗作為背景的解說

不同於前階段在地認同的「地方營造」建構,「解說」除了關注於文化資產的實體建築空間導覽講解,也加入了關聯人與環境互動的種種軌跡,強調環境意義與社會變遷做為基礎的經驗交流。解說者在真實的城市空間中,解說這個城市的種種,而城市就是地圖,生活的路徑就是導覽的路線。於是在課堂上,我們將經驗與地圖聯繫起來,以建構自我學習的手提箱,作為累積在地知識的機制。

「煮婦地圖」是由一位每天都來回於固定路徑卻對於淡水市街不熟悉的學員所繪製。她生活在市街之外的農村,仍舊耕作的父親常常分送親自栽種的蔬菜,有機便成為全家對於飲食的要求。她對於淡水的熟悉所在不是古蹟景點,而是如何張羅「有機飲食」是他所堅持與樂於與大家分享的經驗。繪圖的焦點在於這些提供食材的商店,市街中的中藥店、有機餐飲與農會生鮮等等,什麼食材要在民生市場購買,什麼材料要在怎樣的商店購買,自有一套生活邏輯。

201512 淡水有機地圖_調整大小

在地圖上將空間所在與生活事件連結起來,是一個認識城市的起點,而不是結果。這樣的操作讓我體會到「從分享角度出發」的解說,透過社會認知來進行古蹟景點的解說工作。

在生活地圖上,呈現的內容重視的是在地人生活的經驗及認知,地圖不是呈現我們所能知道的世界,而是指向一個我們可能知道的世界。經驗是不斷的累積的,有許多事物雖然會經過時間以及都市轉變而消長,但仍舊可以透過地圖去傳達出特殊的文化訊息。不同於一般的地圖,我們的地圖是可以看到地方的歷史脈絡與文化背景。

「時間的形狀」可體驗、可溝通的、記憶中的淡水故事

「淡水詩歌地圖」蒐集了歷史人物所帶著懷幽的心情,淡水景觀的寄情作用一直是重要的文化經驗,特別是在今日的都會生活中更加的顯著。如文學家所言「淡水河是我們的母親!」

將淡水周邊的山川帶進到導覽解說的場域中,在現地中空間體驗與「方向的指認架構」的作用下,在真實空間中我們看到了城市的歷史發展軌跡,看到地理形勢對於城市發展的作用。順著解說者的眼光我們知道如何進到下一站,所以淡水的古蹟不再是孤立的一個點,而是有時間意識的空間故事。

201512 淡水 古典詩_調整大小

每一張地圖都能夠清楚閱讀到作者所在的位置,呈現出他的經驗與所關心的生活面向。相對於「淡水詩歌地圖」的寄情山水與懷幽,「淡水後街巷地圖」是所有作品中最為細緻描寫生活空間的一張作品,作者順著圖面上的線條去尋找真實空間中的軌跡,有些角落改變了,但是小時候的經驗歷歷在目,信手拈來就是一段故事。雖然已經拓寬的車道車水馬龍,有些角落卻仍舊維持百年來的狀況,這一張地圖改變了我們對於「文化資產地圖」的刻板印象或是聚落保存的虛偽樣貌,而看到真實的歷史小鎮中的斷簡殘篇式的存在。順著作者用地圖所展開的童年之旅,過去再熟悉不過的生活空間,卻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出來。訴說中,作者完全陷入了童年的回憶中,

「淡水消失的文化地圖」的繪製過程中,作者循著前輩攝影家張鑽傳醫生的作品,來到真實的城市空間中,去尋找作品中已經消失街景。在比對的操作經驗中,作者更為細緻的考掘畫面與真實街景之間的差異,看到真實環境中空間元素的疊壓狀況。有時候環境的巨大改變早已經面目全非,引起同學之間在判斷上的爭議;於是辯證地將淡水的街景重新拼貼出來。透過生活地圖的繪製,不論是視覺上有形的景象,或是無形的都市空間氛圍,都可以從中釐清出不同時期的淡水特色,屬於常民生活的生活記憶也因此可以被傳達與再現。

地圖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已經消失的,或是個人心靈上、價值觀的呈現。地圖本身是可以一直添加上去的,是一種可以經過時間不斷累積會更加豐富。並且在同一張地圖裡可以看到不同時空景下的相互關係。

201512 淡水 消失的文化地圖_調整大小

「染布地圖」所呈現的新的文化經驗

這些在課堂上所完成地圖並不是結論,而是開始,像種子一樣開始滋長。「淡水詩歌地圖」被引用到國科會的數位學習計畫結合,成為發展教材的新概念。「染布地圖」的呈現,除了當初課程所設定的目的之外,在真實經驗中,透過這張地圖的繪製過程的對話,看到新的淡水文化經驗。

過去我們總會覺得淡水中正路已經拓寬而失去「老街」的風貌,但是真實的老街仍是一些淡水人的生活所在。張惠莉老師在「植物染」的課程中帶著學員到中正路上去逛服飾店,來自世界各地的服裝提供了最後的學習與討論對象。在這個社區教室中充滿了真實存在生活世界中的種種文化經驗,是學習的對象,是創作的資源。於是在「植物染」的課堂上,一群不管是新或舊的淡水人一起分享著社區的資源,共同創作。

「染布地圖」從中正路上的中藥行開始,這些存在老街的店家歷經了傳統社會更迭,轉變為新的觀光景觀。

因為了解植物染,因此在淡水找尋染布原料的同時,也發現了淡水有許多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個不起眼的小巷弄裡面,有許多小商店裡或是中藥店也還保留這些具有古代意涵及特色的商店。(張蕙莉)

201512 淡水 植物染_調整大小

中正路的觀光化,各種文化特色的服飾店隱藏在淡水老街的店家中,有遠至國外的新式的,或是具有民族風格的服裝與布料,台灣原住民的作品,經過改良與推廣的客家文化等等。於是,這些對於淡水來說,是全新的文化創作經驗,就在染布的課堂上一次一次的呈現出來。

而植物蔬果的葉子、果皮等,也都可以是染的材料。在中正路市場口有兩家青草藥店為新鮮草藥的來源 也是新鮮染色植物的來源如:紫蘇.薑黃(是一種染布用的顏料之一,染色著力很強,可以染出鮮艷明亮的黃色。)鹹豐草。……客家文物飾品店(紙)有蠟染作品及紙傘、紙燈、甕的展售可看到台灣三十年代的海報也感受到台灣早期衣飾的色彩。……古早米店有……洗米水也是早期精練布的物質。藏族服飾店-藏紅花(紅.橘)、印度服飾店-五彩.蠟染、廣西香雲紗服飾店-薯榔 (黑.棗紅)(一種植物染常用的材料,成莖塊狀,生長在高溫的地方因此是南方人染布的重要材料。因薯榔染材較其他薯類堅硬,萃取其汁液較不易可以用果汁機來幫助取得。)(張蕙莉)

隨著染布地圖的繪製,我們可以重新去到這個小鎮新的事物,以及孕生新的經驗的種種可能性,城市就提供這些材料、工藝、知識與創作的空間。在之中,傳統、現代與未來是緊緊貼在一起的,期待從此產生的更為豐富的在地文化。

小結

這些藉由個人經驗所展開的地圖,無法一次呈現出淡水的全部,也不預期去畫一張完整的地圖,而是初次的,以個人經驗為出發的繪圖。透過個人經驗找出淡水在地特色的一種表達方式,讓在地人與遊客能夠分享共同與不同的生活經驗。而每個解說者的專長與經驗都不同,也創造出更多不同的豐富經驗。

透過文化參訪的推廣,除了歷史文化資產與自然景色的實地到訪之外,城市如何去保留常民文化而發展成為在地知識,也是淡水城鎮可以提供出來作為分享的榮耀。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同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淡江建築系Studio407都市設計工作室,進行「島嶼地景」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博士,研究領域在社區設計與都市設計等方面的實務與研究工作。一直以來,以行動「將設計帶到生活世界!」參與了城市設計、校園設計、農村再造、歷史保存、生態永續、接近城市的權利、公共藝術與社會創新等等議題。

One thought on “自己的地圖自己畫:淡水居民繪製社區導覽圖,解說在地知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