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瑤
高齡者的自宅、租屋、養護、樂齡村等居住選擇困境,我們發現,高齡住居的選擇:居住不只是空間,更是照顧與社會網絡。(本文原標題為:高齡長者的居住選擇)
依內政部的統計,至 113 年 6 月底全國已有 7 縣市老年人口超過 20%、邁入「高齡社會」,包含嘉義縣(22.8%) 、台北市(22.5%)、 南投縣(21.3%) 、雲林縣(20.9%)、 基隆市(20.8%)、屏東縣(20.5%)及花蓮縣(20.5%) [1] 。其中台北市的人口及經濟規模都較其他 7 縣市為高,這表示在老年人口超過 20%的條件下,台北市老年人 的數量是較多的,他們的居住問題也變得相當重要。在高齡者目前的居住上,有哪些可以選擇?除了目前的選擇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案呢?
高齡者最習慣的住所:自宅生
在舊有的農業社會,在自有住宅出生、長大、工作、度過晚年,是一件自然又正常的事情。到了工商業社會,都市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人從讀書時就移居城市, 或是因為城市中有較多好的工作機會而移居城市, 在那生活直到退休, 退休後也因著家人、兒孫、生活圈與生活習慣,不一定可以回去家鄉養老,很多年紀大的人留在都市中安養晚年。 依內政部的統計, 我國 65 歲以上的長者約 419 萬人,獨居佔 23.33%、老老照顧佔 12.36%,全國約 13.17%的長者(約 55 萬人) 居住於無電梯公寓[2]。
而適合老年人的住宅需求著重於安全性、無障礙設計、便利性和社會參與。(按:這些需求不僅關係硬體設施,也關係長者社會互動與生活品質)。這些硬體包含感應式夜燈、防盜設施、火警預警系統、操作簡單的水電、輪椅通道、扶手、無障礙衛浴、防滑地板、電梯、緊急求助設備等。軟性的設施則包含社區活動空間、休閒設施、靠近醫療設施、交通方便等。台北地區在 60~80 年代建設了許多 4、5 層樓的公寓,大部分的公寓設施並沒有辦法滿足不論軟硬體設施,這些公寓當時的購買者也有許多目前 65 歲以上的老人家。公寓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沒有電梯,造成高齡者不方便或不願意出門,降低它們的社交機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另外,根據 113 年中國文化大學蔡宗翰的論文《無自有住宅老年人口居住選擇初探-以台北市為例》,崔媽媽基金會表示近 5 年 65 歲長者申請租屋案件佔 4 成,但成功租屋者僅佔 18%[3]。許多屋主不願意出租房子給老人,且租屋的老人家通常收入不好,可以租到房子環境也不好,他們相較於自宅外,面臨到更大的困境。不論是自宅或租屋的現況,都代表著高齡者的居住的困境。
面對行動不便,高齡者是否應考慮安養機構?
安養機構是許多老年人不願意但有時候是不得已的選擇,在台北市共約有接近100 間的安養或養護的福利機構[4],在新北市約有二百間左右的安養福利機構[5]。在台北市的機構中,以規模 100 個床位以下的居多,100 個床位以上的分佈在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等共不到 5 間。這麼多間的安養機構是由於需求所致, 主要是老人家們並不希望離原來的居住地或他們的家人太遠。 在內政部建 築研究所針對《高齡友善住宅無障礙設計原則之研究》的自行研究報告中[6] ,有探 討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高齡友善住宅的制度與案例,並建議住宿是長期詔告服務機構的設立標準 。 所以這些合法的養護中心硬體設施應該是對長者來說是方 便且較為安全的,但環境上並不一定令人滿意。
在 100 人以上的福利機構中,大部分有戶外空間、大廳等,有些甚至有禮堂、藝術治療、園藝輔療、音樂治療等,或各大宗教信仰社團。但大部分的安養機構是位於市區,由既有的公寓增設電梯及改建、或由原本就是電梯大樓來進行改建。這些機構分單人房或多人房,好處是大部分都配有護理人員,並與相關醫療診所配合,可處理看診、回診、洗腎、復健等照顧需求,飲食上也可以有營養師來配合老人家的健康需求調理及供應 ,甚至能處理鼻胃管、導尿管或一些專業護理 ,缺點則是大部分居住的長者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活動。 安養機構有分為安養型及養護型,安養型是提供給自理能力較強、僅需輕微協助的長者,養護型是中度或重度失能、需要專業護理的長者,大部分的安養機構是安養型與養護型兼具,對於僅需輕微協助的長者跟重度失能的長者一同居住,有時是增加他們的老化速度。
以台灣目前老人家的觀念,普遍不喜歡去安養機構,而安養機構是目前雙北數量最多、也是密度最高的機構。因此,安養機構成為老人家除了待在自宅以外,最容易被家人安排的地點。

銀髮養生村、樂齡住宅的崛起
因應高齡化時代,一些民間機構有銀髮村或養生村供中高齡的長者入住。 這樣的養身村環境設施都好,有兼顧醫療、保健、休閒、娛樂等,社交功能非常好,整體可入住戶數多。可以算是一個中高齡的專屬社區。早期這樣的養生村都在郊區,近幾年有在市區的,也有不分年齡、全齡可入住的機構。這樣的養生村通常金額較高,且需要是能夠生活自理的老人家入住 , 是經濟許可的長者很好的選擇。但也有許多年長者,擔心後續生病無法自理生活後不能續住而搬離,而有些機構同意看護一起入住。在市郊的機構有戶外空間、社團活動、健康管理、大部分有根醫療體系合作,進行健康檢查…等。在環境安全上、人際互動、醫療飲食、都是好的選擇,且數量上也逐漸在增加。

跟年輕人一起生活:青銀共居的實踐與挑戰
青銀共居是近幾年比較有在推廣的方式,長者如缺乏社會參與,會產生孤獨孤單感,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 。有些長者並不願意居住在銀髮村或照顧機構, 而是希望在社區生活。因此,逐漸發展出青銀共居的概念,讓不同世代居住於同一個社區,可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技能、學習,期望可以增加世代間相互了解或交流融合的機會。高齡者可以有年輕人陪伴、改善老人獨居的問題,在外地生活的年輕人也可感受家庭生活的溫暖,在政策設計上則是讓願意花點時間陪伴老人家的年輕人以房租優惠來減輕租屋負擔。台北市社會局與中國文化大學在2018 年辦理的「青銀共居」計畫,讓學生以每個月 3000 元的房租承租,加上需要投入 20 小時陪伴長者[7]。新北市政府 2017 年在三峽北大辦理「青銀共居」 計畫,2020 年在新店央北辦理「跨世代共居」[8]等。文化大學與三峽北大這二個都是以學校附近的社區, 主要參與的年輕人為大學生,是台灣比較早試辦青銀共居的方案。這樣的方案在國外實施已久,在國內實施情形,由 「青銀共居下的世代交流:以玖樓之三峽北大青銀共居計畫為例」 研究的結論,青銀共居的成效並不如預期有效果,作息不同是交流的缺少交流的最大原因,還有價值觀、空間 規劃等因素[9]。但這些努力與嘗試,也給了我們很多經驗與回饋。

社會住宅對於高齡社會的貢獻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於 2019 年提出了青銀換屋的方法,讓 65 歲以上的長者可由沒有電梯的公寓搬至社會住宅,而其原有的公寓透過包租代管的方式出租給有需要的市民,向內湖行善社宅、內湖舊宗社宅、南港東明社宅、松山健康社宅、文山興隆社宅等都有類似的方案,但似乎只有 11 長者成功入住[10]。其成效有限的原因之一,是長者原居住地有熟識的親友、鄰居 ,有熟悉鄰近的市場、餐飲店、小公園等,長者並不願意離開原來的生活圈太遠。但青銀換屋確實提供了一些長者更安心、安全的居住空間。
青銀共享的社會住宅是類似青銀共居的概念,有別於青銀共居的服務時數的規定,是以社會住宅空間規劃搭配入住申請的年齡規定,以比較自然的方式來實現青銀共享 , 高雄的大同社宅就是一個例子。大同社宅是在前金區由舊有的警察宿舍改造,於 2020 年完工,提供青年、警消及長者共 48 戶。除警消保留 2 戶以外,青年的申請條件為 20~40 歲、長青戶為 60 歲以上。這個社宅地點鄰近國小、幼兒園、醫院、市場、捷運站,生活機能好且交通便利,可符合年輕人的需求,也不像許多長壽村因認為老年人不用上下班而選擇在位於較為偏遠的地點。 這個社區改建時,在一樓設有多功能空間、托嬰中心、共享廚房與大餐桌。而一 樓的多空能空間包含一個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經營的林投好客廳, 作為社區關懷據點及老人日照中心[11]共同的共享空間,可做為跨世代交流的場所。這樣交 通便利、生活機能好、有共同使用空間、結合長者日間照顧,再輔以醫療硬體、 定期醫療檢查、健康講座等。雖然戶數少但如果可以散布在比較多的據點,讓有興趣的長者可以就近在原生活範圍附近入住或是由親友組隊入住,或許可以成為 另一個長者社區的型態。
另外,近幾年社會住宅有青創戶的規劃,以青創戶入住的條件之一是辦理活動來達到社區融合。這些活動像有屋頂農園計畫, 讓附近的退休老人因此找到生活重心,而農園的蔬菜更拿來包水餃。也可以成為熟齡食堂,提供附近居民溫暖又有家庭味道的食物。

國際經驗的啟發
在居住問題的討論上,很難不提到荷蘭這個國家。荷蘭在社會住房有悠久的歷史,有許多社會住房協會,負責出租、管理、修繕、建造,甚至有專門為照顧與服務年長者為主的住宅協會,他們除了關注財務面、舒適度、安全性外,有讓老人們參加了一個有趣又跟的上時代的活動: 能源競賽 。這個活動除了實質上可以節約能源、節省電費外,更可以讓年長者實際參與節約能源這個永續的議題、 對社有所貢獻,其所發展出的能源解決方案還可以引用到其他老人住宅[12]。
另一個很特別的國際經驗是韓國的長壽村 ,在 Mihye Cho 文章中[13]有提到二個很重要的觀點,一個是在地老化,一個是積極老化。當然長壽村是一個特別的地方,由於歷史因素讓該地區大部分是老年人居住。但在 2008 年開始改建的過程中, 主要目標為改善住屋條件及增加基礎建設,讓老人家們在這區域繼續居住,而不是讓老人家搬離出去、進行大規模的重新建設,落實了”在地老化”。在 改建的過程中, 讓長者一起參與規劃與改造,讓他們覺得自己對於社會仍然有貢 獻。有招募了曾經的水泥工和木匠,成立了”社區木匠”社會企業,來一起進行修繕改造,落實了”積極老化” 。這些國際上的經驗都是可以做為我國高齡居住的參考。

結語
不論是自己擁有的住宅、24 小時有人照料的安養機構、社交功能強且環境舒適的養生村、年輕活力的青銀共居、屋齡新穎的青銀換屋,這些都是高齡者居住選擇。在這些選擇之外,我們希望還能有更多其他的可能來提供給老人家,讓每個老人家都能有最適當的住所,開心快樂的享受生活。
參考資料:
[1] 內政部行政公告(中華民國 113 年 11 月 02 日發布)
[2] 113 年的 44 週內政部統計通報_超高齡社會(中華民國 113 年 11 月 2 日)
[3] 蔡宗翰(2024 年 6 月)。無自有住宅老年人口居住選擇初探-以台北市為例。中 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福利學系。
[4] 台北市老人福利機構名冊 1130926。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網站
[5]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網站
[6] 高齡友善住宅無障礙設計原則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中 華民國 109 年。
[7] 中國文化大學研究發展處網站
[8]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9] 青銀共居下的世代交流:以玖樓之三峽北大青銀共居計畫為例
[10]中時新聞網網站,2024 年 8 月 25 日
[11]FIFTY PLUS 網站。2024 年 12 月 17 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