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當我們跨越一個轉型的山頭,踏上與自然共好的河川治理之路

文:zining

今年三月時台灣河溪網舉辦了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頒獎典禮暨台灣河川復育論壇」,也是本月(六月)專題的起始,期望透過由此論壇開啟並延續關於河川復育的相關討論,而有了這次「河川復育,為台灣找溪望」的專題。

台灣河溪網是由關心河川溪流健康的夥伴發起的組織,並自2019年開始針對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進行金/爛蘋果獎的評選,現勘各個縣市的水環境改善計畫,檢視相關水環境的治理與工程細節,提出優良與不當施作的案件及相關建議。持續至2024年時,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即將結束,河溪網仍持續關注水環境與河溪工程,而推動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鼓勵公、私部門共同改善河川生態環境。這七年間的努力,將台灣河川的治理方式,逐步往恢復河川健康的自然解方靠近。

在論壇的開場,台灣河溪網協會廖桂賢理事長說明,台灣河溪網作為NGO,不是要站在工程的對立面,而是要跟工程人員、跟政府站在一起,攜手讓台灣的環境變得更好。透過「希望工程」的獎項作案例,讓大家了解到能兼顧取水、照顧生態、也仍能防災,兼顧社會需求的方法,「自然解方」是能找到平衡,甚至是能增益自然生態的解決方案

第一屆的「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得獎名單,即是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之下,進行關於河川、生態環境、居民生活、治理需求之間的規劃設計,達成彼此的平衡與共好的案例,在本月專題將對各個得獎案例進行深度報導,特別是對於如何達成修復環境、讓河溪更健康的設計方法與其歷程,期望能作為其他河溪環境工程可參考的取徑。除了希望工程之外,同時也評選了不當的工程,第一屆共有兩個失望工程名單,而後續也將進行報導與後續建議,作為後續河川溪流工程的借鑑,期望從制度與系統面上能有所調整。

2024年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名單
一、環境營造類
特優獎:恢復河川生命力–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
優質獎: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
二、水患治理類
特優獎: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
三、水利設施改善類
特優獎: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
優質獎:讓河自然地流,魚兒自由地游–秀巒降壩首部曲

2024年第一屆「台灣河川失望工程名單」
1. 烏溪雙冬堤防維修改善工程
2. 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

而台灣河川復育論壇也邀請了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王筱雯教授、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陳嘉修經理兩位專業者,分享國際河川復育的經驗,及能提供給台灣的啟發。

王筱雯老師談到過去對於河川復育的期待是恢復到過去未受干擾的狀態,但其實人類的活動會不斷地影響河川的樣貌,所以現在討論的河川復育,是積極的幫助河川修復其生態系統功能,不只是復育某個物種、或是某種型態,而要復育的是整體河川營力的過程,白話來說,也就是「讓河川做他該做的事情」。而王老師早在2008年時即參與了台灣第一個拆壩的工作,當時的背景是七家灣溪防砂壩有結構裂痕的問題,而那裡也正是櫻花勾吻鮭的棲地,為了能讓鮭魚洄游,進行拆除壩體的改善。

經過了十餘年,王老師提醒,過去水利工程所做的各種設施物,也必須檢視年限或結構的問題,思考這些工程物的除役策略及因應。除了演講內提到眾多的國外案例之外,台灣如何因應自身的環境水文條件來恢復河川的健康,也需要更多的傳統知識、社區參與,讓我們對河川有更多的理解,才能開展出屬於台灣河川的復育之路。

陳嘉修經理則由美國河川復育的經驗談起。首先是關於河川復育,與過往要解決問題的工程導向不同,河川復育工程的目標是相對難以定義的、且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河川復育的目標,需要考量時間與空間的尺度,納入生態的考量,恢復其生態系統的營力,讓自然的營力來參與你的設計,更需要後續的監測、檢討與維管。

陳經理也提到如何達成最有效的河川復育?在美國學者(Palmer et al., 2005. Standards for ecologically successful river resto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42) 208–217.)的研究中,「生態的改善」只有佔三分之一,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要素,一個是兼顧與滿足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需求,在彼此的考量之中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以及「知識的傳承」,在河川復育的過程中,大家都在學習,因此需要留下紀錄與過程,將與自然交流的經驗留下來,讓大家能累積並持續往前

河川復育的概念與經驗轉換,對於工程治理來說,是一個典範轉移的過程,透過不斷地溝通、參與、實作才能逐步推進。在論壇的座談環節,有一個提問及觸及了這樣的問題,他問到跨領域的溝通往往很困難,想詢問實務工作者們是如何讓彼此心意相通、相互理解的呢?

綜合座談時間(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劉柏宏理事長的回應是,他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都會要去跟人做連結,去擴大關係人的網絡。以他們所執行的景美溪規劃設計為例,沿著水岸的里長,他們都有去拜訪溝通,先從對於生態較為關懷的里長切入,再去連結起更多的人,才能擴大相互理解的網絡。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楊佳寧組長則表示,跨域的對話一直都不容易,比如說想要讓大眾了解什麼是壩堤對生態的影響,所以他常會在演講時放影片,讓大家透過影像看見魚跳不上去的困境。或者是在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的案例中,施工的營造廠過去並沒有河川復育工程的經驗,所以在前期,她先與營造廠一起做實驗,嘗試石頭要怎麼排列才能穩固,模擬出近自然的工法,再進到河溪工程實作的環節。

另外楊組長也提及,對於大眾來說,必須要讓人與水有更多接觸的機會,因為只有實際的走訪河溪、觸碰到水,才能更能感受水,理解應該要如何對待水環境,「理解」的接頭才有機會被接上、產生共鳴。跨域的理解需要親身的感受或體驗,透過影像紀錄、動手實作、近水親水等方法,能逐步將河川復育的概念往外擴散。

楊佳寧組長的分享(圖片來源:zining)

在綜合座談中,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郭鴻儀主任委員特別提出,目前台灣的河川管理相關法規是將河川與工程視為兩件事情,而各主管機關也有其欲達成的治理目標,如水利、災防、能源、氣候變遷等,因此目前也需要讓各部會,均能有環境生態的意識,讓治理朝向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基礎。這需要創新的水利工程技術,讓人為系統與自然系統相輔相成,也需要減法的工程思維,降低對自然系統的擾動,以及多元化的水資源管理方法。

我們正在一個轉型的階段,而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海岸組陳明城副組長也對此回應,目前在河川治理上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已建立大小平台的機制,讓大家能夠彼此溝通與理解,而更進一步後續需要拓展到的是更多的工程人員,讓第一線的執行者能理解河川復育的概念,同時公共工程的知識傳承也不只在工程師,相關的治理體系,包括機關首長、規劃設計者,都應被納入。

綜合座談時間(圖片來源:台灣河溪網)

的確,在前述論壇的演講中,亦談到河川復育不只是水文的議題,更關切的是河川周遭的生物、人/社區、自然環境,是整體的社會生態系統。而本次河川希望工程獎得獎的五個案例,其實也都循著近似的脈絡,除了公部門、執行的規劃設計團隊均有意識地想恢復河川的健康,透過社區、NGO、學校等居民的參與,織成了一張綿密的社會生態系統網,促成了河川復育、彼此共好的環境。

我們期待,這樣的經驗能夠持續傳承,我們已經跨越一個轉型的山頭,將踏上與自然共好的河川治理之路。


接下來六月專題「河川復育,為台灣找溪望」,即是延續本次河川復育論壇的主軸,邀請台灣河溪網作為客座編輯,針對希望工程的案例進行河川復育的經驗分享,也將對失望工程背後牽涉的議題進行分析討論。我們希望透過在不同的河段與環境上各自的突破與努力,累積更多的實作經驗案例,開展出適合台灣河川的復育方法。

讀人文社會學,喜愛城市空間與建築而投入了這個行業。工作了一陣子,最近想起了方法論,想建立一套自己觀看城市的方式與分析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