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長青(台灣河溪網協會研究員)
圖:由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今年三月,第一屆「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在各界矚目下揭曉。在眾多參選計畫中,由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推動的「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不僅榮獲水利設施改善類「特優獎」,更一舉奪得首屆年度最高榮譽——「河川復育特別獎」。
評審指出,這不僅是一項水利設施改善工程,更是一場生態思維與傳統水利觀念之間的深層對話。長期以來,灌溉取水與生態保育被視為水域治理中的兩難選擇,而本案則以不到700萬元的工程經費,透過創新技術與細緻溝通,展現「河相改善」、「生物多樣性提升」可以與「灌溉穩定」並存的可能。
本計畫系統性地優化並降低遠望坑溪中三座抬水堰及11座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全面改善長達1.1公里溪段的生態環境。作為台灣首度全面實踐「近自然工法」的河川生態改善工程,本案成功示範了如何在維持社會功能的同時,實現生態改善,為台灣河川復育運動踏出了關鍵的一步。
灌溉用水需求及生態保育的兩難
田寮洋一、二、三圳位於雙溪河支流——遠望坑溪上,是雙溪河匯入大海前最後一條主要支流。為了穩定周邊農田的灌溉水源,農田水利署過去在遠望坑溪中陸續設置了三座取水堰,其堰體高度均超過一公尺,其中以高達2.1公尺的三堰對溪流影響最為嚴重。加上沿溪分布多達11座混凝土固床工,構成一道道人工階梯,表面看來穩固,卻悄然扼殺了溪流的生命力。

這些設施雖能穩定水位,卻為魚蝦等水生生物設下幾近無法跨越的障礙。一位生態工作者形容得貼切:「回家,是一條撞牆之路。」這句話道出了抬水堰對洄游生物造成的極大阻礙,也揭示了對遠望坑溪縱向連結的影響。此外,水泥結構同時阻斷了洪水期間的輸砂過程,導致河相趨於均質單調。

另一方面,雖然抬水堰與固床工能維持取水高度,卻隨著歲月推移,正面臨上游泥沙淤積與下游掏刷造成結構損毀等問題,尤其三堰下方已出現裂縫,旱季時更常出現伏流,導致連續多年在枯水期中斷灌溉超過一個月。取水與生態,成了這條溪流難以解決的兩難課題。

以順應河相為原則,同步改善生態及灌溉取水功能
因此,在「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經費的支持下,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啟動了「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負責生態調查及社區溝通、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則負責整體規劃設計,以「河相學」(fluvial geomorphology)為核心原則,嘗試在維持灌溉取水功能的同時,也提升遠望坑溪的縱向連結等生態功能。
整體施工範圍長達1.1公里,涵蓋全區河相調整,包括全面移除既有的固床工、蛇籠等人工構造物,並透過就地挖填平衡的手法,成功恢復潭瀨交錯、地形起伏的自然溪貌。由於每段河段的地形與水文條件各異,設計上並未採取統一的「標準斷面」,這也正體現了「順應河相」原則——50道設計斷面中無一完全相同,即便是相似位置的固床工拆除區,也必須依據現地條件調整流心位置、坡度設計與構造物的保留範圍,以確保溪流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銜接。
台灣首創:以近自然工法重建溪流骨架,恢復河川自然營力
延續順應河相的設計原則,本案進一步採用近自然工法(naturnaher Wasserbau)重建溪流骨架,以「天然固床工」取代傳統混凝土固床工,旨在恢復河川的自然營力與結構穩定性。
近自然工法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套河床與河岸「初期穩定」的骨架結構,並藉由洪水與土砂的自然作用,逐步發展為穩定且具彈性的潭瀨結構,我們稱天然固床工。
整體設計與施工皆採就地取材策略。在設計階段,設計團隊針對關鍵塊石(keystone)進行穩定性分析,以決定適當作為初期骨架的石塊尺寸,並透過水理模擬檢測各區段的水勢與水位,確保具備防洪效益,同時達到減緩水流、提升安全等目標。

此外,由於本案採用的近自然工法在國內尚屬首例,為確保工程品質與設計理念落實,設計單位特別針對營造廠與監造人員辦理培訓課程。施工期間安排室內教育訓練與室外實作,強化工班對施作重點的理解與掌握。


具體工法上,依照不同河段需求,設置多種結構:
- 石梁工:為乾砌石連拱結構,設於瀨肩處、河床波高點位置,形成穩定的河床骨架。本案在三圳集水管下游設置一座、二圳取水口下游則設置三座,以穩定河床並維持取水所需水位。

- 填排法瀨區:模擬自然瀨區的石組構造,在交錯布置的拱形溝內填入混合塊石與卵礫石,經由水流沖刷自然成形,創造流速變化與棲地多樣性。本案共設置五組,全面取代原有混凝土固床工。

- 全斷面魚道:設於坡度約3%、塊石資源充足的區段,採多拱交錯相連的階梯式構造,以一系列穩定的拱形石組取代單一道堰,重建連續的水道骨架,為洄游生物提供順暢的遷移通道。


- 丁壩:設於彎道的攻擊岸處。部分位置保留既有堰體或固床工並以砌石包覆;若原無構造物,則新設丁壩。丁壩前端可因洪水掏刷形成潭區,提供魚類棲息空間。此外,在一圳與二圳取水口亦設置丁壩挑流,以避免洪水直接衝擊取水口,並維持穩定水深。
重建洄家之路,河海洄遊物種數大幅提升
近自然工法不僅構築了穩定的溪流骨架,也成功恢復了河川的縱向連結,並提供多樣的微棲地條件。根據完工後四季生物監測,溪流共記錄到72種台灣原生的魚類、蝦蟹與螺類,其中有11種為歷來未曾出現的新紀錄物種,包括列為第三級保育類的棘鱗韌鰕虎。對自然河相高度依賴的壁蜑螺、石蜑螺與台灣吻鰕虎等物種,族群數量亦顯著增加。
其中,湯鯉科魚類是最能代表河海洄游縱向廊道暢通成果的指標群。在整體河相改善完成後,黑邊湯鯉與大口湯鯉的成魚與稚魚數量大幅成長,活動範圍擴展至原先的四倍以上,突破過往分布高度限制,顯示本工程對縱向連通性與溪流生態功能的恢復已產生顯著成效。

創新取水工法,灌溉供水穩定度提升
在完成河相調整與近自然工法所重建的穩定骨架後,遠望坑溪改善工程進一步面對一項關鍵挑戰——恢復穩定的取水功能。過去因高聳的混凝土堰體阻斷水流,不僅造成河道乾涸,更破壞河川連續性。如今,設計團隊導入創新取水工法,取代傳統混凝土堰體構造,順應地形與水文條件,重建一套兼顧灌溉與生態的共生系統。
(1) 三堰:部分拆除壩體,改以伏流水取水
設計團隊參考百年前二峰圳的經典概念,將原有混凝土堰體部分拆除、部分保留改作丁壩,並改以河床下伏流水進行取水。於三堰上游河床中埋設四根繞線式不鏽鋼集水管,搭配三層濾層與反沖洗維修管,確保水質與後續維護便利。伏流水經由HDPE管線輸送至三圳,並於入水口設置一座豎井,內含制水閥與排砂閥,兼具水量調控與排砂功能。
完工後,在供水效能方面,三圳過去於旱季常因伏流無水可取,如今經一整個稻作週期觀察,證實可穩定供水。即便在113年降雨偏少、河床幾近乾涸的情況下,伏流水仍持續供應,不僅順利完成一期稻作,更於旱期啟動再生稻栽培,展現穩定性與韌性。


(2) 二堰:部分拆除堰體,恢復潭尾自然引水
二堰則運用先民「潭尾取水」的傳統智慧,部分拆除原堰體約80%混凝土結構,使河床與取水口同步下降50公分,恢復自然高程。藉由取水口設於天然潭尾的地形優勢,可直接引水而無需再築堰,有效解決下游多年乾涸問題,並同步下修水門,以配合新取水高程。


(3) 一堰:轉型為全斷面魚道,兼顧生態與取水
一堰區段則導入近自然工法中的「全斷面魚道」設計。原堰體拆除80%,並與現地塊石重組,形成拱形階梯狀構造,模擬自然階潭(step-pool)地形,每階落差控制於20公分以內,讓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在不同流況下皆能順利洄游。同時,一圳與二圳亦因取水口改善而可穩定供水,達成生態與灌溉的雙重目標。
(4) 二圳改善段:混凝土渠轉型為生態友善水圳
配合取水口調降,拆除二圳渠道前段約132公尺的三面光混凝土渠,並利用現地打除殘塊與石材重建為生態友善型水圳。新水圳具備多孔隙結構與砌石階梯設計,不僅利於日常管理,也讓誤入水道的小動物能順利逃生。此外,由於圳道緊鄰山壁,地下水自然匯入渠底,使其無需防滲處理即可穩定供水,並藉由泥砂自然沉積,達成保水效果。

恢復河川生態功能,可減輕災害風險
本案以完工後的河道地形為基礎,進行二維水理模擬,檢驗工程對河段水勢與水位的影響,結果顯示本次整治除了改善生態環境及灌溉取水功能外,對防洪功能也具有明顯正面效益。在25年重現期洪水(即本河段設計保護標準)模擬情境下,原三堰至二堰間河段的水位下降0.4至0.55公尺。過去在此洪水條件下,二堰下游的水流會溢淹至兩岸堤內的私有農地,而在改善工程完工後,該區段已無溢淹情形發生。證明本案在提升縱向連結性的同時,亦有效降低周邊地區淹水風險,展現本計畫在生態與社會功能上的雙重改善效益。

從一條溪的轉變,看見下一步河川治理的可能
遠望坑溪的改善工程,成功翻轉了長期以來灌溉取水與生態保育對立的困境,不僅實現近自然工法在台灣的首次應用,更讓河川重拾作為生態廊道與灌溉命脈的多重角色。
過去,水利工程往往被視為與自然對抗的工具,如今,遠望坑溪示範了一條不同的路——以順應河相為原則,透過水理分析、就地實作,不僅維持灌溉穩定、降低洪災風險,更提升了整體生態品質。這樣的模式,應不只是個案經驗,而應成為未來水利設施更新、國土生態綠網推動、甚至氣候調適政策中的關鍵指引。
這是一條讓魚蝦重返的河,也是一條讓治理邏輯重新對焦的溪。從遠望坑溪開始,下一條重生的溪流,不該只靠個案努力,而應由制度撐起轉型的力量。
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
主辦單位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
設計單位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生態調查及社區溝通單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施工單位 :十大營造有限公司
監造單位 :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基隆工作站
地景設計師,在自然中找到自己及可能,於是跟隨著山林學習,在人跟自然的關係中,尋找答案。
發佈留言